看度深观察|专访百花奖视觉主创王红卫: 芙蓉与“神鸟”追梦未来
时隔39年,灿烂的“百花”将在蓉城再次盛放。7月2日,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宣布本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将于8月2日至4日在成都举行,现场发布了本届百花奖的主视觉设计。
与往年的主视觉相比,今年的作品汇聚了设计师们的哪些巧思与创意?融入了哪些成都本土的文化元素?又如何体现电影艺术与城市人文的深度融合?对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常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红卫接受了看度新闻的专访。
记者:此次百花奖主视觉作品,最初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王红卫:我们前期针对百花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成都的历史文化渊源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对于百花奖与成都元素的融合,找到了这几个关键词。
王红卫教授为学生授课
第一是历史传统。中国所有电影奖项当中,大众电影百花奖可能是中国电影奖项中历史最悠久的,也是电影观众最信赖的奖项之一。第37届百花奖花落成都,我觉得也是成都的幸事,成都遇上“百花”,在我看来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二是电影元素。电影是什么?在我的理解中,电影就是“造梦”的世界。人们走进电影院,就被带到一个个梦幻的精神世界,因此我在设计中使用了五彩的颜色,呼应“梦”的多彩。
第三是面向未来。设计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我们在整体设计上非常重视时尚性,让标识具备动感,把握了成都元素和电影元素的最巧妙的结合,同时也让数字科技与艺术设计完美结合。
记者:作品中,成都元素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红卫:最核心的是成都的市花----芙蓉花的元素,同时也结合了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营造出独具成都特色的百花奖视觉语言和造型,与百花奖的奖杯造型互相衬托。太阳意味着面对未来,代表对明天的美好寄望。多彩的颜色也是成都最具幸福感生活的一种体现。
记者:创作时,您秉承着怎样的设计理念?
好的标识一定要具备4个原则:好懂、好记、好看、好用。首先不需要解释,观众一看就明白,一看就能记住,同时也不能让使用上有障碍。在我看来,一个图形符号不是简单的一个图案,而是整个时代品位的象征,它孕育了设计师的能量,更是设计师综合能力与品味的体现。
在一个图形符号设计当中,我们强调比例、尺度、大小、黑白、虚实、阴阳,甚至要求体现气韵之美。例如此次百花奖的视觉设计,就要求色彩贴合对电影行业的要素。
记者:为此次落地成都的百花奖设计主视觉,您有什么感受?
王红卫:我与成都非常有缘,也在这里结识了许多为人率真的朋友,我喜欢成都的美食、美酒与“美人”。很高兴能为落地成都的百花奖做一些小小贡献。
成都是一座既底蕴深厚又欣欣向荣,有朝气,有幸福感,更有温润感的城市。成都的高校资源很丰富,年轻人总是有着积极向上的状态,但同时,也能在成都的街边茶馆看到一些慢生活的状态,体会到幸福感。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成都的国际化程度也让大家印象深刻,比如去年的大运会,今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都是在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展现成都的名片。
记者:成都的艺术文化氛围如何?
王红卫:近年来,在全国重大的赛事和活动中,成都的设计和艺术高校都非常活跃。成都也有着十分丰富的博物馆、美术馆、当代艺术空间资源,在艺术设计上,成都重视对非遗文化的开发设计,这点令我印象深刻。
前来成都市美术馆参观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记者:对于百花奖在成都举办,您有哪些期待和盼望?
王红卫:百花奖是“观众奖”,在成都落地举办一定会引发更多人对整个电影行业的关注,掀起新一轮影视的热潮。如今,成都的影视剧和电影越来越多地走进观众视野,在中国电影的版图中,未来成都一定会扮演着自己独立的角色。相信百花奖的举办,会为成都的电影人与电影产业带来新的思潮和关注度,产生正向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