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太火爆!成都“捡菌子热”出圈,医生紧急提醒:谨防中毒

来源:看度新闻 2024年07月23日 09:51

最近,如果你问一个成都人周末最快乐的事是干什么?很有可能得到的答案是“捡菌子”。

伴随着“日晴夜雨”的模式开启,最近成都不少地方都长出了野生的菌子,而在成都人之间则掀起了一股“捡菌子”的热潮,打开朋友圈,就能看见不少人晒出自己“捡菌子”的经历。社交平台上更是有不少网友欢欣鼓舞,宣布自己捡菌成功。各种各样的“捡菌”攻略在网络上也是层出不穷。

1721695808729.png

据网友介绍,在雨后的成都,龙泉山、青龙湖、新津梨花溪等地方都能捡到不少菌子。不少人感叹“新鲜又免费的食材,捡到很多鸡枞菌,回家就能煮了吃,煮面炒菜都可以。”更有网友表示,要在成都捡菌子要乘早,现在是“狼多肉少”来晚了就没有了。

还有不少团队在网上征集捡菌子爱好者组团去川西“打野”。“全程视线内,专业人士陪同”,该团队称自己经验丰富,还自带食材,捡蘑菇后可以就地野餐,费用为260元一人。

这边“捡菌子”如火如荼,另一边也有网友表示担心,捡回来的菌子真的能吃吗?“最近确实能看到不少菌子长在草坪里,但是不敢乱捡,怕有毒。”“我虽然捡菌子,但是除了鸡枞菌,不认识的菌子我都不敢乱吃,只是简单体验一下捡蘑菇的快乐。”

医院提醒

捡菌子虽快乐,但吃菌子要小心

据了解,蘑菇是一种大型真菌,全世界已知蘑菇种类有14000余种,我国已知种类估计在4000种以上,其中具食用价值的仅1/4,具药用价值的仅1/10。毒蘑菇,又称毒蕈或毒菌,是指人食用后发生中毒甚至死亡的大型真菌。

有医生表示,在毒蘑菇中毒病例中,含鹅膏类毒素的蘑菇致死率是非常高,最为危险的,这类毒素目前发现存在于三大类蘑菇:一、鹅膏属,如致命鹅膏、赤脚鹅膏、淡红鹅膏、黄盖鹅膏等,这个属的蘑菇外形有“头带帽、腰系裙、脚蹬靴”(除赤脚鹅膏无靴子)的特点;二、盔孢菌属,这个蘑菇多在秋季出现,长得像“青杠菌”,长在枯木或富含木质的土里;三、环丙菇属、肉褐鳞环丙菇与四川最多见的胃肠型大青褶伞长相类似,但后者出现症状迅速,前者多大于6小时才会有不适出现。

川渝野生毒蘑菇图鉴 据四川疾控中心

据介绍,含鹅膏毒素的蘑菇最重要的临床特点就是潜伏期大于6小时,即食用蘑菇到出现症状时间超过6小时,甚至10多小时。一般是先出现胃肠不适,经治疗后有所好转,可能就出院了。但事实上,患者的肝肾功能恶化一直在隐匿进展,多在中毒后第三天开始出现脏器迅速恶化表现。因此,蘑菇中毒,需要医生有丰富诊治经验。

6月28日,四川疾控微信公号曾发文称,近10年来,四川每年都有因误食毒蘑菇而导致的中毒事件,其中不乏有人员死亡。四川有不少山区丘陵地带,每当6-8月进入夏季,雨水增多,野生蘑菇便进入生长旺季。人们为尝鲜常常去树林里采摘,成为中毒事件的一大隐患。

该文还重点介绍了毒蘑菇界的头号杀手:致命鹅膏。致命鹅膏,俗名“白毒伞”“白罗伞”,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自从被发现,就在我国至少制造了30余起惨案,导致100余人中毒,其中超过60人死亡,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蘑界”头号毒王。在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每年5月初至8月初是它们的生长旺季。致命鹅膏生长在阔叶树林地上,周身雪白,偶尔菌盖表面中央部位为浅黄褐色。最大的特征就是“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靴(菌托)”。

误食毒蘑菇会有哪些症状呢?

毒蘑菇中毒的症状类型主要有7大类:胃肠炎型、急性肝损伤型、急性肾损伤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光敏皮炎型、横纹肌溶解型。

其中最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急性肝损伤型的毒蘑菇中毒,误食此类蘑菇后,在经历通常2-3天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后,症状会开始缓解或消失(假愈期),病人感觉自己已经痊愈因此放松警惕,但此时肝脏损伤已经开始,并且迅速发展(进入脏器损害期),出现肝功能不全、肝衰竭,继而全身多器官衰竭,严重情况导致死亡。

四川常见的毒蘑菇有哪些?

鹅膏属:其形态特点可以总结为“穿靴戴帽”,即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靴(菌托),有此形态的蘑菇大多有毒甚至剧毒。

我省鹅膏属中比较常见的引起中毒的有:

急性肝损伤型: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

致命鹅膏

灰花纹鹅膏

急性肾损伤型:欧式鹅膏、拟卵盖鹅膏;

欧式鹅膏

拟卵盖鹅膏

神经精神型:球基鹅膏、土红鹅膏。

球基鹅膏

土红鹅膏

盔孢菌属中我省常引起中毒事件的是急性肝损伤型的条盖盔孢菌。

条盖盔孢菌

此外还有很多胃肠炎型的毒蘑菇,如雨后公园、小区草地、绿化带中常见的青褶伞,长得像平菇的日本红菇,长得像鸡枞的近江粉褶菌,长得像食用牛肝菌的毒新牛肝/淡红粉末牛肝菌等。

青褶伞

日本红菇

近江粉褶菌

毒新牛肝菌

淡红粉末牛肝菌

野生蘑菇通过高温加热、彻底煮熟

能否避免中毒?

高温加热、彻底煮熟可以预防绝大多数由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但是毒蘑菇中毒几乎是因化学毒素引起的,而许多毒素的化学结构比如鹅膏毒素都相当稳定,高温或油炸都不能将其破坏,如果野生蘑菇中混有毒蘑菇,这种方法是不能避免中毒的。

如果误食了毒蘑菇应该怎么办?

如发生误食,应立即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并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同时以最快的方式送往最近的医院。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携带吃剩的毒蘑菇,以辅助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预防毒蘑菇中毒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自行采食野生蘑菇,不吃来历不明或猎奇而得的蘑菇。

资料来源:四川疾控、封面新闻、川观新闻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