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度深观察|专访陆绍阳:拍成都电影 就要拍成都人的幸福生活
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系列活动正在成都举行。8月3日,《202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202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论坛在高新中演大剧院举行。
论坛开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会长、《202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主编之一陆绍阳以“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为主题带来分享。分享中他谈到,中国电影创作呈现出现实题材与网络电影热、旋律电影创作走出了一条新路等特点,希望通过《202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助力中国电影创作,助力中国电影研究。
报告如何指引电影人的工作方向?成都在影视佳作生产上又该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对此,看度新闻对陆绍阳进行了专访。
记者:一个重要的节点、活动,对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您是怎么看待时隔39年后,百花奖再次来到成都?
陆绍阳:作为中国观众非常喜欢的一个奖项,百花奖对中国电影的推动作用应该说是载入史册的,把这样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活动放在成都举办,我觉得特别恰当。这座城市不仅有热爱电影的传统,也是中国电影很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更重要的是,成都集聚了很多年轻人,是全国美好宜居城市,这些特质都与电影节很契合,也适合电影拍摄。
记者:说到年轻人,您在论坛上作报告时也特别提到了一点,要重点关注年轻观影群体,秉持开放包容的电影创作思路。结合这一点,您觉得在成都应该如何进行电影创作呢?能不能为电影创作工作者们提一些建议?
陆绍阳:一部电影要吸引年轻观众,让年轻人喜欢,里面一定要有和年轻人相通的内容,有他们向往的气质。成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是年轻人生活的天堂。在电影创作中,要面向年轻观众,表达他们对生活和世界的感受,比如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崭新的现代生活方式等,都特别适合在电影里表达。
电影毕竟是年轻人的艺术,电影要吸引观众,首先要吸引年轻人。根据我们的统计,受数字文化、流行文化及亚文化影响,目前电影呈现出24岁以下观众在减少的趋势。那么如何把这一波观众重新吸引回影院呢,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让电影回归生活本身。
记者:正如您所说电影要回归生活本身,其实成都已连续多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里不仅宜居也宜业,很多年轻创作人都选择来成都创业,并创作出了多部取材于当地的影视作品。基于生活本身,在您看来,成都电影人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创作出富有“成都特色”的作品?成都在影视佳作生产上又该如何走出自己的发展路径?
陆绍阳:不同的电影有不同的表达,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独特的气质。成都的电影,就应该把成都人生活的幸福感表达出来。
那么何为幸福?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就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幸福的生活,都能在成都这座宜居宜业城市里,真真切切地感知、体验到幸福。我们电影工作者要做到的就是,怎样把幸福感通过人物形象、电影情节很好地展现出来。要出好作品,就要蹲下去、融进去,在荧幕上呈现出与市民同频共振的情感状态。
成都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中一支很重要的力量,成都题材的电影是有可能跟年轻人同频共振的,希望大银幕上有更多呈现成都人生活的电影。
记者:您对这届百花奖在成都举办有没有什么期待或感受?
陆绍阳:我特别喜欢成都,刚下飞机,我就感受到成都的热辣滚烫,这样的热辣滚烫恰恰是电影人所需要的。如果电影市场能够像成都的火锅一样红火,那样受观众喜爱的话,电影人何愁没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