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不被框住的潘展乐,首先打破了这个“框”
刚满20岁的潘展乐,似乎对饭圈并不感冒。
潘展乐解散粉丝群 图源:新华社
8月12日,在巴黎奥运会上打破男子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的中国游泳运动员潘展乐,解散了他唯一的“官方”粉丝群。网友热议:“做得好,运动员就应该专注赛场”“乐乐好清醒”“是在专业领域干大事的人”……此前,潘展乐在采访中对巨大的粉丝增量表示“想一个人出去都不行了”“没什么兴趣,之前也没见谁来祝贺”“不太高兴”。这位不愿被框住的00后小伙儿,在奥运夺金爆火后,用自己的逆态度首先破了体育“饭圈化”这个“框”。
潘展乐:“接下来想一个人出去都不行了。” 图源:央视网
本届奥运会中,体育“饭圈化”现象层出不穷:乒乓球女单决赛,粉丝扎堆“喝倒彩”,更有甚者爆粗口、竖中指;国乒荣耀归国,粉丝唯恐“对家”抢先,蜂拥而至,扰乱秩序;张怡宁点评运动员表现,被各路粉丝指责甚至谩骂……不只是乒坛,其余比赛项目也多多少少遭到了不良饭圈文化的侵蚀。不只是国内,美国男篮因为人员分配,都被伪装成“球迷”的饭圈粉丝在互联网上散布无妄之灾。
“饭圈”的不良风气何以吹进体育界?运动员实力出色、不断“破圈”,加之社交媒体能充分展示运动员的真实生活,运动员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消费主义背景下,追星行为、粉丝经济的泛化导致“饭圈”的外延不断与质朴的“体育迷”相融合。有人说,这都是00后一手造成的,“什么‘CP’‘站台’‘梦男梦女’都是你们这些00后最爱说的!”但是,这个锅可不能全让00后背。“饭圈”用语早已悄然融入一些媒体报道和人们的社交之中,成为“年轻”的符号。正经的体育迷们组建粉丝团、设计应援物、组织线上线下活动,狂热的“奥运限定粉”往往混迹其中,腐化体育正能量——“真泳迷”还是“假粉丝”?潘展乐估计分不清楚,索性把群解散了。这名率真的00后运动健儿,做得真干脆!
潘展乐解散粉丝群,是要我们正视“偶像”,汲取进步能量。将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运动员视为学习效仿的“偶像”本身并无不妥。00后运动员们的身上,天然就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们朝气蓬勃、活力四射、青春纯粹。跳水大满贯得主全红婵,在书包上挂满了最爱的娃娃,还发抖音分享自己“养了很久”的玩具青蛙;创造历史的网球女单冠军郑钦文,在赛后“走心演唱”她喜爱的歌曲《经济舱》;男子10米气手枪冠军谢瑜,给家乡人民分发特产麻辣土豆片……他们鲜活明亮接地气,我们当然可以为他们加油“打call”,学习他们阳光乐观的精神,和“偶像”一同努力前行。潘展乐解散粉丝群,并非对粉丝的抛弃,反而是希望大家能跳出“追星”的桎梏,回归现实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偶像,不是生活的全部。
潘展乐解散粉丝群,宣告自己“逆向”而行,拒绝不良流量。诚然,体育明星的粉丝流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如果未能善用这种流量,任凭其肆意扩张,可能就会因为“饭圈”文化的畸形影响产生负面效应,波及运动员本人、体育界甚至社会。竞技体育,应将不断努力提高成绩奉为圭臬:实力至上而非流量至上。体育“饭圈”的舆论遥控器在无形中煽动着粉丝之间的对立,严重影响了奥林匹克精神,同样不符合公正、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某些狂热粉丝因不满比赛结果,对运动员本人进行人身攻击,只为“本家”擂鼓喝彩,对“对家”唏嘘拉踩。可想而知,这种人抱团形成的所谓“流量”,是多么地恶劣可怖。体育“饭圈化”甚至形成了一种违背道德规则的暗流:如果运动员不顺从流量趋势,就可能会受到人身攻击,甚至家人都难逃一劫,与运动员相关的商业品牌也可能因此低迷。“潘展乐代言的东西没人要了”,互联网上出现过此番让人啼笑皆非的言论。而这位00后运动员作出了明确的答复:这样的流量,我坚决不要!
图源:@潘展乐
潘展乐解散粉丝群,是对当前体育“饭圈化”现象的一种反思和回应。这提醒大众要以更加健康、理性的态度参与体育文化,关注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和体育精神,而非仅仅追逐偶像的个人光环。同时,体育组织和相关机构也应积极引导粉丝文化,促进体育精神的传播和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早在5月15日广州举行的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发声:全国体育系统将全过程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对体育领域的侵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饭圈”乱象对运动员身心健康成长、运动队为国争光能力、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都极为不利。体育不应该、也不允许成为畸形“饭圈文化”继续滋生的“引线”和“温床”。潘展乐解散粉丝群,是一次充满逆态度的正确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