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成都 | 分分钟!成都首创“极速版”配送模式,低空物流立大功
购买进口商品,从下单到收货,需要多久?
答案是——不到两分钟!
近日,在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内,成都青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接到客户订单后,迅速完成拣货、打包及海关审核清关,随后再通过无人机将商品送到亚蓉欧国家(商品)馆OTO跨境体验中心店内消费者的手中。
此次飞行,标志着全国首个“中欧班列+低空物流”配送模式落地成都,也为“最后一公里配送”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无人机从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运输货物
最后一公里,传统物流的长期难题
物流配送网络是主要包含干线、支线和末端配送的多层次网络。
“干线物流”是指城市到城市的路线运输,“支线物流”是指在干线运输基础上对干线运输起辅助作用的运输。
“末端物流”也被称为“最后一公里”配送,是指快递物品从本地分拨中心或配送站出发,直至交付至最终收件人手中的过程。
在传统物流领域中,“最后一公里”配送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商品运达消费者手中的最后一步,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满意度与物流服务的质量。
然而,这一环节始终面临着成本高和效率低的双重挑战。
地点散
配送目的地常常分散在不同区域,并且覆盖广泛的地理区域,包括城市中心、郊区以及偏远地区。
这种地点的分散性要求配送网络必须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广泛的覆盖能力,提高了物流网络的建设难度和成本。
交通堵
城市环境中通常存在交通拥堵的情况,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城市核心区域对物流配送的刚性需求往往会会加重拥堵程度,导致配送时间大幅延长。
据统计,在物流配送投诉中,因拥堵、天气等原因造成的延误占比超20%,居所有投诉原因之首。
人工贵
配送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培训是最后一公里配送的主要成本之一。
以京东为例, 2023年全年物流人力资源支出达821亿元,直营物流企业顺丰2023人力成本支出为1027.85亿元,约占其营业成本的45%,并呈持续上涨趋势。
低空赋能,开启物流新篇章
更快捷
此次配送采用的多旋翼无人机的速度通常可达40-60km/h,最高可超过80km/h,同时直飞路线相较于陆地运送显著缩短了物流距离,大幅提升物流时效性。
以往,消费者在亚蓉欧国家(商品)馆OTO跨境体验中心线上下单后,商品需要从保税区仓库启程,再由运输车辆装载配送至店内,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两天时间才可完成送达。
而现在,通过无人机配送这一方式,消费者从下单到收货的时间缩短至半小时以内,实现了跨境电商进口商品的“分钟达”,极大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满意度。
更环保
相较以传统化石能源驱动的配送方式,低空物流配送更多采用清洁的电力驱动,有效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和碳排放。
据估算,无人机配送的碳排放量平均减少了56%,显著提升了环保效能。这一方式不仅有力地支持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绿色发展理念,也与国家双碳行动的目标不谋而合。
更经济
无人机配送不受地面交通状况的影响,运营成本也较低,总体配送成本较传统陆地配送模式有明显下降。
在深圳推出的无人机物流服务产品中,一份文件从龙华寄到石岩,用同城急送大概要50元,而用无人机急送仅需12元,费用下降超75%。
多向发力,推动创新模式落地
为打造低空物流配送的创新模式,成都从低空网络构建、监管体系优化以及示范应用场景打造等多方面推动城市末端物流先行先试,促进物流配送服务的高效运行和创新发展。
构建低空物流网络
成都按照“干支通、全网联”理念,支持相关区(市、县)会同相关经营主体发挥各自优势,构建低空物流“干—支—末”网络,推动大型无人机支线物流连线组网与新兴场景无人机配送应用大规模落地。
6月28日,成都“干—支—末”跨省低空物流首航成功,属国内首个。

优化海关监管方案
青白江海关根据无人机配送特点和企业实际制定了海关监管方案,优化海关的监管流程和检查方法,实现无人机配送与海关监管的无缝衔接。
下一步将持续探索电子围网区域管理模式,实现无人机出区自动核销,助推无人机配送模式的智能化和规模化发展。
率先打造场景示范
成都在场景示范打造环节中积极探索。
今年6月,在市区打造“低空载人”场景,两条低空载人飞行航线将繁华市中心、商务中心、枢纽机场、景区景点紧密地串联在一起;7月,在麓湖公园社区打造“低空外卖”场景,应用无人机配送咖啡、汉堡,只需要3分钟,市民游客就能拿到外卖。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卫星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无人机、eVTOL等低空飞行器逐渐成熟和低空空域进一步开放,物流配送将不再局限于地面交通,而是形成空中、地面、地下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物流网络。
这种转变将大幅提升物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还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安全、可靠的服务体验,推动物流行业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