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博天团有多牛?来第十届“博博会”一探究竟
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简称“博博会”)于8月23日至27日在呼和浩特举办,远道而来的成都文博单位凭借别出心裁的展馆设计,以及丰富多彩的成果展示,成为了本届博博会上最亮眼的文博组团之一。
赵廷隐墓陶质文物、古蜀象牙
文物保护成果持续出新
记者在现场看到,成都展区外墙整体呈淡金色,具有古色古香的川西民居特色。整个展区由成都文博成果展区和互动文创展区两大板块组成,在成果展区里记录了全市近三年来在文博事业发展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尤其是文物保护与学术研究方面的成绩非常亮眼。
文物保护方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牵头实施的成都十陵镇后蜀赵廷隐墓出土陶质文物保护修复荣获“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土遗址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等方面成效显著;四川省重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单位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完成了《陈迦陵文集》等重要古籍的保护性修复。
学术研究方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出版了《成都考古发现》等研究丛书3部及《成都考古研究》《成都考古史》等大量学术专著;成都博物馆重点打造了“成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展览策划研究中心”皮影木偶保护研究四川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与中国文物报社共同创办学术刊物《策展研究》……各大博物馆全方位展现了成都在文物保护的精湛技艺、学术研究的深厚底蕴,向大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AI杜甫背诗”“考古时空门”漫游
多项“首个”交互体验成为现场亮点
博物馆承担着“为明天收藏今天”的社会责任,当下,逛博物馆已然成为潮流,大众尤其是青年如何在博物馆的参观中有所收获?科技为沉睡千年的文物插上翅膀,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
探索文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已成为各大博物馆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展区专门设置的互动展示和体验区内,许多游客纷纷体验来自成都的博物馆的交互新技术。其中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推出了全新的AR智能眼镜导览,这也是全国首家室外景区AR应用项目落地。观众佩戴好AR眼镜,跟随导览手册指引,来到对应点位及英雄塑像前,AR眼镜便会自动识别,进行内容呈现,游客可在镜中与蜀汉英雄面对面,听英雄“本人”讲述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
金沙遗址博物馆则将交互技术应用于虚拟参观中。现场游客可通过手柄操作,沉浸式体验考古现场,其利用高精度三维采集、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通过大幅投影、触摸一体机、VR眼镜等设备,让游客们身临“考古第一线”,本项目还于2022年荣获四川省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此外,展会现场还通过视频对各参展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及成都十陵镇后蜀赵廷隐墓出土陶质文物保护修复、川地建筑的“大木作”、竹编夹泥墙、灰塑工艺等进行了展示。杜甫草堂博物馆的“搭建茅屋&‘漆’彩纷呈”以及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匠造所”手工制作体验在“博物馆真奇妙”少年儿童教育活动专区,共同为当地的青少年儿童编织多场特色体验之旅。
品类设计齐提升
266种产品体现馆藏特色
此次博博会,成都文博带来的文创产品共计266种,这些涵盖饰品、文房用品、日用品、电子产品、陶瓷器、服饰等众多门类的特色文创产品,特色鲜明且美观实用,在充分表达馆藏特色的同时,更显示了成都博物馆数量众多、文化多元、藏品丰富、个性鲜明的特点。
成都博物馆让文物变身潮玩,让文物融入生活,石犀手办盲盒成为人气出圈爆款,“花与器”让冰冷的青铜器成为温暖美好的花器,走进公众生活。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用院藏文物作为创意数据库,开发了趣味考古田野笔记本、成都矛系列、《何以成都——东华门遗址》绘本等一系列蕴含考古和成都历史文化信息的文创产品,拉近考古与公众的距离。
武侯祠博物馆今年加码发力,全新研发了宁静致远精品蜀绣、关羽金丝绣、攻心联黄铜镇纸、“羽扇”“桃花”系列首饰、武侯祠四季手绘笔记本、出师表迷你卷轴等百余类2100余款文创产品,仅半年时间就实现营收1000余万元。
本届博博会上,成都文博拿出了全市最优质的行业资源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各行各业敞开了合作的大门,邀约各界朋友携手并进,共同探索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共绘文化繁荣发展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