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成都|全部封顶、正式开工…成都这些项目迎来新进展
国内首个飞机拆解和循环利用项目正式启动,成都中医药大学天府中医药创新港项目全部封顶、按下“快进”,四川供销老邻居智慧云仓冷链物流中心开工……成都这些项目迎来新进展,一起来看。
国内首个飞机拆解和循环利用项目正式启动
8月29日,四川成都 -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迎来首架飞机拆解回收利用业务。据了解,该架A330-200飞机的拆解将由服务中心和空中客车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ACRI)以及江苏亨睿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HRC)合作完成,标志着国内首个飞机拆解和循环利用项目正式启动。
飞机拆解产业指的是将飞机拆除和分解后,对航电设备、发动机、起落架等零部件进行翻新、修复、再制造和检测认证,并作为二手航材进入航材市场。
自今年1月正式投运以来,服务中心先后取得了中国民航局、欧洲航空安全局、百慕大民航局、根西岛民航局和开曼群岛民航局维修许可证,可开展A320和A330的停放存储、维修和拆解回收业务。此外,欧航航材成都公司取得ASA100资质,可开展航材分销业务,为项目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随着空客与珠海横琴小翼签署的A330飞机拆解协议落地,服务中心首个飞机拆解项目已顺利进入实施阶段。以此次合作为基础,服务中心将联合空客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共同探索更多材料回收再利用的可能性。
“江苏亨睿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是这一合作模式下确定的碳纤维复材回收再利用的合作伙伴,将负责回收利用该飞机的碳纤维复材。”空中客车全球执行副总裁、空客中国首席执行官徐岗表示,在飞机拆解回收行业中,拆解回收率是一个重要指标。在欧洲,空客已实现了约90%拆解回收率,在中国,我们致力于实现更高的回收率。服务中心将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合作,与各合作伙伴构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培育更加成熟、更为优化的飞机资产处置生态系统。
“我们通过创新技术成功地实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高效分解和再利用,并将这项技术应用于飞机部件的回收,例如机翼和机身等关键部分。”亨睿碳纤维旗下碳中和公司总经理王智永介绍,此项技术首次应用于飞机拆解回收领域,将不断提高飞机材料的回收利用率至90%以上。
据介绍,该架飞机进场后,将先后经历航材部件拆解作业以及剩余机体部分的拆卸回收工作。拆解的航材部件将回流至航空业继续使用,从而降低飞机运营成本。经过特定方式拆卸的机体部分将最大程度地进行回收利用,降低该类业务对于环境的影响。
链主企业“领飞”,双流构建绿色航空循环产业链。如何探索航空产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空客作为行业“链主”,正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携手江苏亨睿等环保回收企业,共同探索并实践“旧飞机—拆解—回收利用—再制造”的绿色循环利用产业链。
据了解,服务中心循环利用产业链显著提升了飞机材料的回收利用率至90%以上(世界其他地区的回收率约在50%),同时大幅降低了填埋处理的废弃物比例至5%以下,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废旧飞机处理难题,还促进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为成都乃至全国航空产业链末端领域填补了空白。
不仅如此,上个月四川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双流基地,也迎来了该公司首架飞机拆解项目,使其在航空维修领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发展为集“飞机维修、改装、拆解”等多项业务能力于一体的航空维修基地。
飞机拆解作为航空器资产价值全流程管控环节之一,将带动飞机维修、航空物流、航材交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衍生出10到15倍的产业规模,产业上下游需求潜力大。
目前,双流航空维修产业已经构建起涵盖航线维护、飞机定检、飞机大修、发动机大修、部附件维修、APU大修、客改货、拆解回收等关键环节的产业链,具备航空一站式维修能力。聚集空客、四川国际(发动机深度维修)、川航维修、Ameco等知名航空维修企业10余家,建成维修机库7个,2023年产业规模83.5亿元、同比增长40.3%,产业规模排名全国第四,成为四川航空维修产业主要承载地和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重要保障基地。
据航空经济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双流将继续推动航空维修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力争到2027年,基本建成国产大飞机一站式维修基地、全球航空维修产业高地,推动到2030年航空维修产业规模达200亿元。
成都中医药大学天府中医药创新港项目按下建设“快进”键
在彭州,重大项目攻坚“热力十足”,天府中药城的一批新基地、新企业加快建设,位于核心区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天府中医药创新港项目(以下简称“创新港项目”),7栋高楼拔地而起,主体楼栋已全部封顶,现场工人们正在有序地进行施工作业,抢抓工期安装玻璃幕墙。
创新港项目占地面积约175亩,总投资约50亿元,其中一期项目投资26亿元,占地98亩,预计2025年3月竣工投用。创新港是彭州市人民政府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校地携手深入推进产学研有机融合,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创新港按照“高校+科创+配套”的功能布局建设实验楼、办公楼、教学楼、师生餐厅、师生公寓等,力争将其打造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中医药科教和科技创新高地,成为“校区+功能区”融合发展的创新样板。
“创新港作为平台,采用了‘产学研’模式,可以构建企业来出题、政府来助题、高校来解题的产业基金模式,成都中医药大学通过资源整合找到全国一流专家团队解决研发瓶颈,由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出资构建‘产业基金池’,调研形成技术需求榜单,采用‘揭榜挂帅’模式,遴选高校研究团队,企业负责项目验收。”天府中药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创新港将创新性设计“校编企用”制度,由大学提供编制与教授岗位,招揽产业领军人才,突破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瓶颈。与此同时,企业研发总监、一线高技能人才也可以兼职大学教师,双向解决人才问题。
四川供销老邻居智慧云仓冷链物流中心开工
日前,四川供销老邻居智慧云仓冷链物流中心(以下简称:老邻居项目)开工仪式在成都国际陆港彭州片区举行,它的正式开工为彭州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注入了澎湃动力,也为全省供销社流通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老邻居项目位于濛阳街道物流一路,毗邻舞东风农产品物流中心,是成都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占地约60亩,计划总投资2.4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近40000平方米,拟建设智能化常温立体库、农产品冷藏库及分拣加工区、配套综合楼(含信息数据中心)等建筑,将主要用于储备粮油、肉蛋奶、方便食品及饮用水等重要民生商品,以及新鲜果蔬储藏、分拣、加工及配送,其中生活物资日常储备总量超15万吨,满产年商品吞吐量可达60亿元,农产品及农副产品销售超25亿元。
“老邻居”预计2025年9月完工,项目建成后,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物联网技术,有效链接商品供应链及物流运输要素,打造智慧物流管理系统,提升项目运营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可带动2000个农业专合社和5万户农户增产增收,提供就业岗位超5000个。
老邻居项目是四川省供销合作社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任务的支撑性基础工程。近年来,成都国际陆港彭州片区以打造中国西部陆港为目标,不断增强商贸物流、粮食储备供应、“菜篮子”保供等核心功能,加快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在助力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同时,持续提升陆港型物流枢纽能级、不断增强开放型商贸会展功能、持续完善高品质公服配套。
资料综合:双流发布、彭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