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达观众近2亿人!成都台出品电视剧《走向大西南》持续掀起收视热潮
播出过半,成都台联合出品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走向大西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8月23日,《走向大西南》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播出,根据CSM数据,该剧自开播至今双网收视率均超1%,目前触达观众近2亿人,持续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同时,1-14集收视率持续位居黄金档第一,受到观众广泛好评。
1比1还原,于细微处写春秋
据了解,作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剧,《走向大西南》以极致的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化的布局,成功地将一个充满传奇的伟人和一群可歌可泣的建设群体形象呈现我们眼前,让人在感受那段激情岁月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革命精神与建设力量的伟大与不朽。
剧中邓小平、刘伯承、贺龙三人合影
该剧总编剧为张强,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理事,此前还创作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我的1997》等作品。此次创作《走向大西南》,张强将主要剧情提炼为“三首歌”——一首是波澜壮阔,讲述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同志带领西南局主政西南、建设西南的史诗颂歌;一首是奋斗牺牲、炼铁成钢,勾勒新中国青年走向西南、追寻梦想的青春凯歌;一首是坚韧不拔、勤劳勇敢,讴歌各界群众、各民族奋斗团结的幸福欢歌。
导演则是王伟民,他称,与之前仅从战争角度刻画不同,该剧充分利用丰富的建设时期资料,以全景化布局,展现了从解放大西南到建设大西南的完整历史篇章。同时,要求特型演员从体型、发型到着装、举止,都与历史人物高度一致,定妆后俨然从历史照片里拓印下来一般。摒弃不真实的背景搭建,辗转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实景拍摄,尽可能从环境背景、人物形象、到服化道设计上做到1:1高度还原,为观众呈现一部真实、感人的历史巨作。“细节体现真实,希望观众能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沉浸式体验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感受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文化自信。”王伟民表示。
超八成戏份取景川渝
再现解放军抢修都江堰事迹
深邃的主题、生动的叙事备受观众好评,口碑持续高涨。有观众评价,《走向大西南》采用的是“神经系统叙事法”,在兼顾宏大历史叙事的同时,又调动自己的“神经末梢”去触碰历史当中的最真实生存温度。值得一提的是,除贵州、浙江等地外,该剧超八成戏份取景川渝,如广元邻水、重庆江津等,随着剧情的推进,《走向大西南》中还再现了贺龙元帅带领解放军抢修都江堰,备战成都解放后第一次春耕的事迹。
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润泽天府、造福万代的千年“活文物”,一直是成都平原江河安澜、社会安定的关键所在。1949年底,贺龙领导62军,经甘肃陕西,挥师南下解放四川。入川时,贺龙特意在四川广元县,召开了军事会议,并做出决议:只等灌县一解放,就立即抢修都江堰。
1950年春解放军抢修都江堰
1949年12月26日,灌县和平解放,次日,成都解放。28日,成都军管会成立,军管会主任李井泉立刻做出第一个重大决议,调集解放军抢修都江堰!抢修过程中,解放军排除万难,先后解决了经费困难、技术难题、土匪进犯、民工逃跑等种种状况,历时三个月提前完成了往年需要五个月的都江堰岁修任务。1950年4月2日上午,都江堰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开水典礼。围观的群众掌声雷动,欢声不绝,清流千里的都江堰继续守护着这块天府之地……光影跳跃间,那段尘封的伟大历史跃然眼前,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了解那段艰苦岁月的不朽传奇。
打造高质量视听内容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持续深耕影视行业
《走向大西南》《孤军》《故乡,别来无恙》……据了解,近年来,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持续深耕影视行业,推出了一系列影视精品。2023年3月,在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现场,成都广播影视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一年多以来,成都广播影视集团强化多维合作,持续布局文化展演、影视出品、数字融媒、产业园区等新赛道、新业务。
2024年,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推出“四个一批”内容创制计划,即:一批弘扬时代主旋律、创新诠释新思想的融媒精品视听作品,一批饱含深厚家国情怀、擘画新时代精神图谱的精品纪录片,一批厚植天府文化根脉、助力城市文化塑形的精品电视剧,一批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引领新时代文艺风尚的精品电影,以高质量视听内容讲好成都故事,彰显天府文化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