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烈士纪念日丨重读红色家书 感悟先烈家国情

来源:看度新闻 2024年09月30日 07:07

纸短情长,家书万金。

在革命战争年代,先烈们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在潮湿阴暗的监狱中,在残破不全的纸张上,写下一封封感人的家书。

这些家书中,有写给父母和妻儿的,有写给朋友和恋人的……他们在信中屡屡叮嘱家人朋友不要牵挂自己,但字里行间满溢着殷殷思念之情。他们是军人,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坚守在保家卫国的最前线;他们也是父母、子女,在战斗间隙,用一封封家书,倾诉着对祖国、对亲人、对故乡的眷恋。

烈士纪念日24.jpg

今天是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看度新闻撷取了部分川籍革命烈士的书信,让我们一起品读这些笔蘸硝烟与忠诚的心里话,一同感受力透纸背的碧血丹心,永远铭记先烈的丰功伟绩。

黄继光致母亲:

“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

   
   
 

想咱在前封建地主压迫下,过着牛马奴隶生活。现在虽有少些困难,是能够渡过去的。要知道咱们英明共产党,伟大领袖毛主席正确领导下,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呢!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

               

——1952年4月29日 

黄继光,1931年生于四川中江。1951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他努力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进步很快。

这是1952年4月29日,黄继光在战斗前给母亲写的信。由于父亲早逝,黄继光自幼和母亲感情极深,他的信中既有对母亲的深深挂念,又充满着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的枪眼,壮烈捐躯,年仅21岁。

赵一曼致儿子:

“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36年8月2日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宾。她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赵一曼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

1935年秋,赵一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1935年11月,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在养伤期间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俘。面对严刑拷打,她誓死不屈,严守党的秘密,敌人无计可施,最终决定将她杀害示众。

赵一曼的儿子宁儿刚满周岁就被送走,后来她却一直未见过。临死前她向押解的宪兵要来纸笔,写下了最想对儿子说的话。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黑龙江珠河(今尚志市)慷慨就义,年仅31岁。

耀先致子女:

“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

   
   
 

先说几句 


民国二十九年三月,余因政治嫌疑被拘重庆,消息不通,与世隔绝,禁中无聊,寝食外辄以曾文正公家书自遣,遂引起写作与教子观念。因念余出世劳碌,磨折极多,奋斗四十年始有今日,儿女辈不可不知也。故特将一生之经过写出,以为儿女辈将来不时之参考。使知余:出生贫苦,不可骄傲;创业艰难,不可奢华;努力不懈,不可安逸。能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而补余之不足;以“骄 ”“奢 ”“逸”三字为终身之戒,而为一个健全之国民,则余愿已足矣。夫复何恨哉?! 

车耀先,四川大邑人,1894年出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安排,车耀先到成都以开办“努力餐”饭馆为掩护建立秘密联络站,并担任中共川西特委军委委员,从事军运和统战工作。1937年1月,创办《大声》周刊,宣传抗日,是成都抗日救亡运动领导人。1940年3月,在抢米事件中被捕入狱。1946年8月,殉难于歌乐山松林坡。

车耀先被捕入狱后,时刻挂念儿女的成长。关押在贵州息烽监狱时,特务发给他一套蒋介石极力推崇的《曾文正公家书》。想到今后能否出狱断难预料,车耀先借口要写此书读后感,向狱方要来笔和纸,开始写自传,并把自己对子女的希望也写出来。

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车耀先没能写完这部自传,但这篇序言却被幸运地留了下来,成为一个革命者留给子女们的最后嘱托。

张露萍致父母亲:

“虽已是前线,但没有一个怕的”

   
   
 

慈祥的妈妈伯伯:                

               

两个多月的时间是容易过极了,因此我还是希望妈妈伯伯不要念我,毕业后我马上回来看望你们的慈颜!                

               

虽然陕北现在已经是前线了,但是我们同学两千多人中没有一个怕的。因为,大家都相信百战百胜的八路军。这儿是他们训练了多年的边区,也就是他们的根据地。这儿的老百姓不能(论)男女老少都是有组织的,就是说都能打杖(仗)的。由于内战时的事实告诉我们,他们都是爱自由的人,不愿作奴隶,所以这次的抗战使他(们)更兴奋,更努力,都愿意打日本。再加这儿地势的复杂、崎岖,使日本机械化的军队是没法的,飞机吗?更无用。我们住的都是山洞,他拿着简直没法。同时为了我们的环境恶劣,所以我们的学习更加强了。


希望你们不要担心。中国人民的军队的八路军和边区亲爱的同胞们是会保护你们的孩子的!你们一定不要怕!两个月后你们依门接你们亲爱的小儿罢!我亲爱的妈妈伯伯!


时间不早了,我们还要开小组会。还告诉你们个好消息:你们的孩子每天能背三十几斤重的包裹爬八十几里的山路了,你们高兴吗?

               

 

               

您(你)们的孩子英敬禀

               

——1938年3月27日 

张露萍是四川崇庆人(今成都崇州市),生于1921年。读中学时受车耀先的教育引导,追求进步,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斗争。1937年底离开成都奔赴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9月受中共中央安排到重庆工作。11月受中共南方局派遣,打入国民党军统电总台,获取大量重要情报,为掌握国民党特务机关阴谋,保护国统区的中共组织作出重大贡献。

1940年4月初,张露萍回成都省亲,返渝后被特务逮捕。1941年3月,张露萍等七人被移禁于贵州息烽集中营。1945年,张露萍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于贵州息烽快活岭。直到牺牲的最后时刻,张露萍等人始终没有公开过自己的身份。

张露萍的这封书信写于延安时期。在书信中,张露萍描述了自己的学习与训练生活,既紧张又兴奋,满含民族感情和抗日的激情,以及对祖国未来的希望。言辞恳切,爱意浓郁。

刘伯坚致妻嫂凤笙等: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弟不意现在尚留人间,被押在大庾粤军第一军军部,以后结果怎样,尚不可知,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                

        

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 


…… 

       

叔振仍在闽,已两月余不通信了,祝诸兄嫂近好!

                 

——1935年3月16日

刘伯坚,1895年出生,四川平昌人。1921年,刘伯坚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之后,刘伯坚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中央红军长征后,他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刘伯坚在率领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

入狱后,刘伯坚写了这封家书,信中有“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崇高信念,也有对送给他人养育的三个儿子的拳拳之心。信中提到的王叔振是他的妻子,但她已先他一步牺牲了!

1935年3月21日,这封家书写后的第5天,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年仅40岁。

江竹筠致表弟:

“他是活着的,而且永远的在我的心里”

   
   
 

四哥,对他不能有任何的幻想了,在他身边的人告诉我,他的确已经死了,而且很惨,“他该会活着吧!”这个惟一的希望也给我毁了,还有甚么想的呢?他是完了,“绝望”了,这惨痛的袭击你们是不会领略得到的,家里死过很多人,甚至我亲爱的母亲,可是都没有今天这样叫人窒息得透不过气来。


可是,竹安弟,你别为我太难过,我知道我该怎么样子的活着,当然人总是人,总不能不为这惨痛的死亡而伤心,我记得不知是谁说过,“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里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着”,你觉得是吗?所以他是活着的,而且永远的在我的心里。

               

——1948年3月19日 

江竹筠,也是我们所熟知的“江姐”。江竹筠1920年生于四川自贡;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协助他处理党内事务和内外联络工作;1947年,组织大中学校的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1948年,丈夫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

写这封信时,失去丈夫的江竹筠正在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坚持工作,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不能忘记与老彭(信中的“四哥”)风风雨雨的艰难岁月,不能接受老彭已不在她身边的事实,而距离她自己被捕也只有不到三个月。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江竹筠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1949年11月14日,重庆解放前夕,江竹筠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年仅29岁。

赵渭滨致儿子:

“这么多人都牺牲得,我又怕什么?”

                   
                   
 

你现在一切也不必问,埋着头只去读你的书!只要能学成一个健全工人,健全的技术家。我也就无恨了。况且你学的技术,正是未来抗战必需的工具呢!


我的安危,我自己晓得。这么多人都牺牲得,我又怕甚么?可惜的我的体力不顶强,不能参加红军去作战,否则倒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我所谓机会,并不是机会主义者,我自信对于共产党,至少是同情的!就是列宁说的同路人,我自信也是同路人的一个!从前这类的话不能说,现在短期内总可以大胆说点。老实说,我希望你技能的标准,不是希望你作一个普通工程师了事,还希望准备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能够当一个优良的技师!能够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服务!能够在复兴民族恢复失地的工作上作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贡献!


——1937年10月24日 

赵渭滨,1894年生于成都新都。1914年毕业于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2期。抗战爆发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少将参谋长。“七七事变”后北上抗日。

1937年10月24日,太原会战间隙,赵渭滨在这封家书中写下战斗见闻、对儿子赵世诚学业的叮嘱及对时局和未来的认识,共11页,1700多字。赵世诚收信数月后,赵渭滨便血洒疆场,家书成了绝笔信,时年44岁。

周执中致外甥:

“他为救国而死,是死得光明的”

   
   
 

你想我现在连自己都劝不住自己的痛哭,又怎能劝得住他们痛子痛弟的伤心。况且你大舅舅又是个有家归不得的浪人。除了写信去安慰安慰他们,还有甚么法子呢?


百均:现在我倒要请你了,我请你在这个暑假期中,常常同你爹爹和妈妈到我家里去,替你舅舅安慰安慰外祖,并且请你和妹妹、弟弟常常做些活泼天真的怪象以博他们破涕欢笑。这样不但可以安慰你的妈妈与外祖,并且可以把你数千里外飘流的大舅,也间接的减去不少的忧虑与悲伤。


这回你二舅舅在打日本鬼子的最前线死去,他为救国而死,是死得光明的,只是他在亡命途中、万里关外,与他共同漂泊、共同奋斗、相依为命的你的大舅舅忽然永远分。

[此处缺页]


后努力读书,将来长大了,好替你二舅舅报仇。杀完日本鬼子汉奸叛逆,把已失的东北四省,从日本帝国主义的手中夺回来,以完成你为救国救民而牺牲的二舅舅的遗志。


——1933年6月12日

周执中和弟弟周健民都曾积极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兄弟俩都是烈士,都为了信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周执中是四川内江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任辽吉黑民众后援会驻开鲁前方办事处参谋处秘书。1933年2月,周执中弟弟周健民在热河抗战前线牺牲,年仅19岁。

得知胞弟死讯后,周执中悲痛欲绝,写下这封家书。而他自己也带着仇恨的怒火和弟弟未竟的事业,更加坚定抗日救国的信念,始终奔波于革命的前线。

1934年,因叛徒出卖,周执中在南京浦口从事革命工作时被捕。1936年,遭受残酷折磨的周执中病死狱中,年仅34岁。至此,兄弟二人均捐躯赴国难,用热血书写忠诚。

毛慈影致父母亲:

“儿虽去也,同志者众;革命大业,必定成功”

   
   
 

父母大人在上:


自官仓一别,几近三载。未知二老的身体是否安康,弟妹们的学业可曾长进?


吾自入党以来,父母弟妹们为我吃苦不少。据念生姐云,吾离家后,军警三至家门。捕吾不得,将雨田小弟捆去吊打、关押,备受其苦;父亲一气成病,久卧不起。每念及此事,泪如倾盆。


母亲,还记得陪我夜出活动之事否?你老脚小,行走缓慢。一次遭军警追赶,奔逃不及;情急之中,藏身桥下。待军警走后,正欲起身上桥,不料桥礅湿滑,二人同落水中。返家路上,彼此相望,大笑不已。


父亲,我那本红皮书是否还在?那是我读高小时你送我的礼物,上面汇集了不少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新思想,我从其中获得不少教益和启迪。吾视作生命之一部分。若在,望妥为收藏。


父母大人,孩儿入党至今,已是五年有余。期间为唤醒民众,推翻暴政,奔走呼号,露宿餐风。赴荣威、上成华,走嘉乐、扎青井。迹遍川南,历险颇多。此次西山举事,声震全川,虽遭屠戮,功及千载。


父母大人,孩儿不日将领极刑,信到之时,儿已含笑九泉。望二老勿悲。儿虽去也,同志者众;革命大业,必定成功。胜利之时,国人弹冠相庆,儿将踏云归来。今生未得孝敬二老,来世必当承欢膝下!


儿慈影叩安


——1935年

毛慈影,1915年出生,四川自贡人。12岁开始宣传革命;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宣传反封建礼教、反压迫;19岁,组织并参与青神西山红军武装起义,打贪官污吏打土豪劣绅,铲除不平等的制度。

1934年12月14日,青神中心县委领导的“西山农民武装起义”爆发。三百多位农民举着土枪、斧头、长矛、手榴弹、棍棒,怀着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参加了这次起义,给反动当局沉重打击。后因敌强我弱,起义失败,毛慈影等8人被俘。

在狱中,任凭敌人威胁利诱、酷刑逼供,毛慈影都坚贞不屈。1935年1月,敌人将她押回青神监狱。22日,她昂首阔步地走赴刑场,一路高呼“打倒国民党!”“共产党万岁!”就义时,敌人叫她跪,她横眉以对,严词拒绝。行刑前的晚上,她给父母写下了这最后一封家书。

李硕勋致妻子:

“在前方,在后方,日死若干人,余亦其中之一耳”

   
   
 

陶:


余在琼已直认不讳,日内恐即将判决,余亦即将与你们长别。在前方,在后方,日死若干人,余亦其中之一耳。死后勿为我过悲,惟望善育吾儿。你宜设法送之返家中,你亦努力谋自立为要。死后尸总会收的,绝不许来,千嘱万嘱。


——1931年

李硕勋,1903年生于四川宜宾。1918年考入县立中学,后插班到成都省立第一中学,在校期间成为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192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时,李硕勋担任第11军25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31年8月初,李硕勋由香港转道琼崖策划扩大琼崖游击战争,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

狱中,他铁骨铮铮,脚骨被打断,宁死不屈。自知即将就义,他给妻子赵君陶写下这封遗书,希望自己死后,妻子能忘掉悲痛,照顾好孩子,过好以后的日子。生人作死别,字字带血泪,写下这封绝笔信后不久,李硕勋在海口东校场英勇就义,年仅28岁。

杨国杰致父亲:

“我之牺牲,是为着全世界人民谋幸福,求解放而死的”

   
   
 

父亲:


不孝儿身为大革命前驱,将被万恶的国民党军阀屠杀牺牲了。


我之牺牲,是为着全世界人民谋幸福,求解放而死的。他们要杀是杀不绝的,还有全世界的普罗同志在继续着我的精神。


我抱歉的是没有与你们留个孙孙,我死之后,请你老人家不要过分悲伤,因为你的儿子是很多的。燕氏不必尽陷在家里,可以另找别人。


这次事件共逮捕了十二个工人,九个学生,经三军联合办事处三次会审,俱无结果,判断不下来,现在决定将我枪决,因为我是主席。


父亲、母亲、ㄠ叔父母、国栋、国锐、国钰,尤其是我妻燕氏,这是我最后一次和你们谈话了。


哎哟,写到这里,我的手软了,血液沸腾了,再也写不下去了!


祝您们一家和好,五世同堂!


逆子杨国杰跪禀


——1930年8月15日

杨国杰是四川梓潼双龙乡(今仙峰乡)人,生于1908年,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成都地区学运领导。1928年考入成都师大附中,同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成为成都市学运工作骨干之一。

1930年7月24日,杨国杰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址在现在的盐道街)主持召开成都成华反帝大同盟会议时,被“三军联合办事处”的军警抓捕。

当年的8月15日,杨国杰被反动派杀害于春熙路孙中山铜像前,这就是震惊锦官城的“血洒春熙路”事件。在临刑之前,22岁的杨国杰昂首挺胸,令军警拿来笔墨,写下了这封《绝命书》。

刘华致二叔:

“苟一息尚存,我要与他们斗争到底”

   
   
 

二叔:


我的工作是非常紧张的,也是非常光荣的,我的敌人是帝国主义、中国军阀。苟一息尚存,我要与他们斗争到底。失败不过一时挫折,据我看来也算不了啥。凡是不怕困难,终有公理战胜蛮横的一天。因为既经我们认清了的前途是光明的、伟大的,而况此时工人拥护我、党信任我,应该完成党的任务,岂能与敌人作白刃战时为了私事就随便抽身回家呢。


二叔,请你向家里人说,劝他们不要挂念我。中华民族必须解放,工人必须斗争。时艰敌迫,革命是流血的事情。我处此,纵流到最后一滴血,也在所不惜。


侄儿刘华跪拜


——1925年

刘华,1899年出生于四川宜宾。1923年8月,刘华进入上海大学附中半工半读。在校期间刘华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探索马列主义真理。在邓中夏、瞿秋白等人的教育和引领下,同年11月刘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2月,刘华与邓中夏一起领导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二月罢工”并取得胜利。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参加并领导了五卅运动。11月29日被捕,之后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未果。12月17日,刘华遭“秘密枪决,灭尸不宣”,牺牲时年仅26岁。

这封信写于五卅运动后。那时,刘华的叔父来信希望他回乡一趟。刘华因此去信,寥寥数语,纸短情长,表达了刘华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舍私为公,与敌人战斗至死不渝的决心。

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

这一封封烈士家信,字字句句,写满生死、思念、尊严与信仰。

见字如面!致敬英雄先烈,致敬永远年轻的他们!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