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看度时评丨《热浪之外》有什么

来源:看度新闻 2024年11月04日 11:31

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里曾经说过:“电视带给我们的只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当进入短视频时代后,这一切都被加速了。这对于大众熟知的传统访谈类节目来说几乎是一记重击。当大家已经习惯于花几秒的时间刷完一段视频,主持人与嘉宾端坐于演播室之中进行平实而冗长的对话,很难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然而,“危”与“机”往往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新浪新闻出品的首档热搜解码访谈真人秀《热浪之外》就是最好的注脚。

/data/storage/Upload/kd/2024/11/04/62c453ef-fd04-411a-a9d2-c849f82e9455.png

将以往站在流量中心的一个个“热搜”主角拉出并进行解码,通过具体的故事和鲜活的细节将表象之下的深层次脉络逐一揭示,为观众提供多维度的视角,在短视频和直播已经重塑了媒体生态,信息越发碎片化、注意力越发分散化的今天,这档节目的横空出世,尤为重要。在信息和数据的海洋中漂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叙事之锚。我们必须在自我探索的这条道路上,寻求新的故事讲述方式。

/data/storage/Upload/kd/2024/11/04/f20249f0-ac53-4d08-b0bb-86bc414fe6b5.jpg

以《热浪之外》鲁豫对戚薇的采访为例。之前曾有人说,戚薇有一种“老娘天下最美”的自信。据说她十月亮相巴黎时装周,其间换了十三套衣服,简约、前卫、性感、明媚,极简、极繁她都能轻松驾驭。你说明星嘛,穿什么不好看,那倒不一定。有粉丝就不喜欢戚薇那个油头紧贴头皮的造型,她拉着化妆师出来一起耐心解释,这种廓形衣服就得把脸完全露出来才有气场。什么是大女主?大抵不是那种封心锁爱、一心搞事业,但一遇到男主就瞬间降智的,而是戚薇这种“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data/storage/Upload/kd/2024/11/04/3b91ad77-23ad-40ed-834d-65352ee87e4f.jpg

鲁豫大概也是同意这句话的。今年她54岁,那句“看着您的节目长大的”大概快要从年轻人的嘴里脱口而出了。从知性美到尬聊王,从外貌、谈吐、学识、情商,鲁豫身上的争议和她的标签一样多,她的回答也许是“真的吗?我不信。”她在播客中说,“男性可以自由生长,女性需要按比例生长”。脱口秀节目中,她不再委婉,将话说得更明白易懂,“女孩不用按尺寸生长,可以按心情生长”。小时候,她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够瘦。到了一定的年纪后,她欣然接受,“我就是这样的身材、样子、头发,再看发现自己挺舒服的。”她想起十年前在希腊拍摄时在海边打伞的自己,觉得特别好笑,为防晒错过了太多感受。当窦文涛问起她的年纪,她眼睛都不带眨地回应:“我54岁了,有什么不敢说的。”

跟活明白了的女人聊天就是敞亮。于是戚薇与鲁豫相逢于《热浪之外》的这期,看得让人过瘾至极。在这个无人能逃过标签化的互联网环境下,在词条闪电发酵、宽容度却微妙变窄的时代,如何保持稳定的内核和自我认同?戚薇和鲁豫身上所承载的标签以及她们所面临的境遇,或许不仅仅是一条条网络传播的影像和一个个流量时代的热梗,而是万千女性在奔跑道路上的某个侧面和缩影。

/data/storage/Upload/kd/2024/11/04/9fe97dd3-846a-4ed0-a52d-4b3e24b24575.jpg

这倒也是《热浪之外》另一种打开方式。除了戚薇,嘉宾还请过周鸿祎、范志毅,何猷君、刘欢。有艺人、有企业家、有前职业球员、有歌手,乍一看,嘉宾身份都合并不了同类项,但看完鲁豫对他们的访谈,我倒是看出了他们的相似性:站在流量中心,被大众以审判的目光不断地做瞬时定夺,他们都修炼出了一套保持自我认同的方式。而他们的自我成长、自我探索,被《热浪之外》以新的叙事之锚二次发掘,不仅生成出新的热搜词条,又拉长了其价值链条。

/data/storage/Upload/kd/2024/11/04/666f1534-0a50-438a-aed2-25acdffb2061.jpg

70后“红衣”大叔,被誉为“迭代的互联网 铁打的周鸿祎”,互联网1.0时代,他是网络安全守护人,互联网2.0时代,他是网红博主,AI时代,他是All in投资人。企业家、眼球经济、车、科技,似乎是应了红衣大叔的名字,什么红就跟什么相伴相依。而在经历了网络时代的多次形态变迁后,这个拥有多重身份的初代互联网创始人,仍然在尝试不断“破圈”。仍然渴望在新兴行业和新兴赛道上奔跑。如何保持自我认同,周鸿祎的回答可能是,不用保持,自我嘛,就是需要不断更新、多认识几次的。

/data/storage/Upload/kd/2024/11/04/09121169-6dcb-4ac3-ae15-be5bd94353ca.png

第三期的嘉宾是范志毅 。中国足球兴许是个笑话,但范志毅不是。离开足球场之后,这位“亚洲足球先生”开始展现出他多才多艺的另一面。但无论是《繁花》中有血有肉的“范厂长”,还是在脱口秀舞台上炸梗频出的“范志毅”,范志毅的真实与坦荡似乎就没怎么变过。他说自己走过的路就像《繁花》里,阿宝在成为宝总之前的那段路一样,起起伏伏。从申花到国家队,到欧洲联赛、到世界杯赛场,当范志毅在黄浦江畔和鲁豫一起回顾这段旅程时,脑海里涌现的还是那些关于足球和热爱的瞬间,于是他更加清楚,这一路的每一步都不可或缺、难以替代。他始终相信,只要踏实走好每一步,终究会抵达期待的彼岸。我就是我,哪怕变幻绚烂灿如烟火,但心如匪石,不可转也。

/data/storage/Upload/kd/2024/11/04/fb78f266-05ed-4dc0-a68c-2e617adbed4a.jpg

赌王的儿子、超模的老公、最强大脑、宠妻标杆、亚洲最年轻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创始人……通往罗马的路也许有很多条,但何猷君一出生就在罗马。一个什么都不缺的人,为什么还要拼命搞事业?他究竟还想要什么?我和鲁豫一样好奇。他在访谈中给自己的人生关键词排了一个序:理想第一,财富第二,至于快乐,那是成功之后的奖赏,不是现阶段的必需品。人人羡慕的光环对他而言,似乎不是buff加成,反倒成了与自我相背而行的摩擦力,何猷君说,他想要的,就是去掉那些让人羡慕的标签。这话听起来有些矫情,但我倒是相信,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困境。500克的石头和500克的鸡蛋放在天平上有相同的重力。有的时候,钱的确能解决问题,但有的时候,有了钱能让我们看清,哪些问题是钱解决不了的。在自我认同和自我探索的这条路上,每个人其实是平等的。

历史学家许倬云老师说过一句话:要拿全世界人类曾走过的路,当作我走过的路。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也是访谈节目的意义。《热浪之外》邀请了这么多不同行业的嘉宾,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困惑,但大家聊出来的问题,却是具有普适性的。在剥离了社会身份、褪去了名人弧光、散退了流量热度之后,这些话题既在热浪之外,又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思考过、经历过、探寻过的。

/data/storage/Upload/kd/2024/11/04/c1244847-a389-4e65-9d20-2425cf5cc947.png

和传统访谈节目不一样的是,热浪之外突出的是“聊”而不是“访”和“谈”。什么是“访”和“谈”?不外乎是你提问,我回答。而“聊”却不一样,它是有增量的沟通。其中,空间环境作为影视叙事和表意的基石就是重要的一环。场景搭建对于一档访谈节目来说至关重要,它体现着谈话者所处的环境,更通过对谈话氛围的营造烘托出谈话的主题和节奏,成为表现节目风格的有机体。《热浪之外》的访谈场景往往就依照嘉宾而定,从足球场到攀岩馆,再到黄浦江边,通过对嘉宾真实生活的空间的立体展现,丰富了节目的视觉呈现和观点表达。这种新型访谈生态位像是时代的一块“切片”,从横向来看,他们的性情和故事,都是时代的性情和故事,但若纵向观之,又仿佛还有更为绵长的延展。

这两年网上有个热门话题,那就是AI能否替代人,具体到媒体领域,这个问题可以被替换为:技术发展是否会挤占原创节目的空间?而《热浪之外》让我们看到,有价值的内容和思考,是绝不可能离开具体的人,单纯依靠AI来完成的。《老子》里讲“吾有大患,及吾有身”,算法并没有这种基于身体的“自我”,当然也就没有我们所日夜挂怀的生老病死和爱恨情仇。生命的限制正是生命力量的源泉,这就像石头不会死,是因为石头从来就没有活过。好的原创节目永远有价值,媒体内容生产要坚定地和人站在一起,让更多人看见更多人,让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更有温度的连接,这才是媒体应当立足和坚守的根系。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