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勿轻视!勿大意!共抗艾滋,这些知识要牢记!
今天是12月1日,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旨在号召各方行动起来,共同担起防艾责任,共建健康中国,共享健康成果。
自20世纪80年代初艾滋病毒被发现以来,人类已经与艾滋病抗争了40余年,艾滋病病毒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广为人知的病毒之一。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约有399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63万人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新增约13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比2022年增加90万人,其中尚有930万人无法得到医治。
艾滋病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必须对艾滋病的传播保持警惕。 那么,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关于艾滋病,你又知道哪些知识呢?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艾滋病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
1.性传播
如果一个人和一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生性行为而不使用安全套的话,他就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
2.血液传播
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注射器,输入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血液,甚至使用过的解剖刀、输血设备等,如果未经正确的消毒,都可能成为传播艾滋病病毒媒介。
3.母婴传播
如果母亲是感染,可能会通过怀孕、分娩和哺乳将病毒传染给孩子。不过,艾滋妈妈也可能生出健康宝宝。对于这类妈妈,医生不建议顺产分娩,产后也不要母乳喂养,一般的接触,如共同进餐、握手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生活当中,我们应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HIV携带者和艾滋病人是一个概念吗?

HIV携带者是指已经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但没有明显症状的病人,处于无症状感染期及之前的状态。艾滋病人是指已经表现出明显症状的艾滋病病人,身体免疫系统已经产生缺陷或者已经被完全破坏,严重威胁到生命健康。
二者体现了HIV感染人体的进程,HIV入侵人体,人体携带HIV病毒,病毒在人体内进行复制繁殖并破坏免疫系统,理论上有8-10年的时间,病人机体免疫功能不能维持正常状态时,即进入艾滋病期,表现出一系列与免疫力被破坏后的临床症状,比如难以控制的感染、持续发热和腹泻、发生恶性肿瘤等。
感染艾滋病病毒有哪些症状?

1.艾滋病患者一般都会出现头痛和发热的症状。这是因为艾滋病病毒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造成感染。
2.艾滋病患者还会出现淋巴结肿大的症状,且随着病情不断严重,患者身上会有越来越多的淋巴结肿大。
3.艾滋病患者会出现皮疹的现象,且随着病情不断严重,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能出现皮疹症状。
4.艾滋病患者会出现肌肉或关节疼痛,这是因为艾滋病毒进入肌肉或关节,引发了炎症。
5.隐私部位溃烂也是艾滋病的一个征兆。
目前艾滋病有哪些治疗方法?

目前的艾滋病治疗方法有抗病毒治疗、抗感染治疗、抗肿瘤治疗、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基因治疗、苔藓抑素治疗、长效针剂治疗等,国内外应用较多的主要为抗病毒治疗和抗感染治疗。
当前艾滋病长效注射药物在全球多个国家获批上市,也有多项研究证实长效针剂耐受性和预防功效良好,为艾滋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可行的示范。
怎样预防艾滋病?

1.安全性行为
加强道德教育,禁止滥交,避免与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高危人群发生性接触,在所有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
2.不要共用针头
如果需要诸如海洛因这样的麻醉剂,不要和别人共用针头,也不要使用已经被人使用过的针头。医护工作者遵循了一定的安全措施,就可以避免艾滋病在病人和工作人员之间、病人之间的传播。
3.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暴露
如美容、文身、扎耳朵眼、修脚等行为,这些均有血液暴露。如果必须进行上述操作行为,不要图价格低廉的操作室或没有卫生合格证的机构做这种高危操作行为,因为如果这些用具没有进行严格消毒,很容易造成HIV病毒感染。
4.不共用生活用品
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物品,女性月经期要注意卫生。
5.注意外伤防护
工作中如有外伤、体育运动外伤等引起的流血,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在救护伤病员时,避免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不慎接触艾滋病病毒怎么办?

暴露后预防是国际上证实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大幅度降低高危人群的感染风险。若不慎发生暴露,需尽早服用阻断药。最佳的阻断时间是2小时,阻断成功率在99%以上。之后,成功率会开始逐渐下降,但72小时内仍有较高的成功率,被称为黄金72小时。但是,HIV阻断药只是一种补救措施,不能过分依赖阻断药,关键还是在预防。
成都市HIV暴露后预防门诊点信息一览表
↓↓↓
成都各区(市)县疾控中心艾滋病咨询电话
↓↓↓
图据成都疾控
防艾路上,世界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们能做的却十分简单:知艾防艾,携手抗艾!做防艾知识的传播者,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