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买不起就别称!“天价”雪花酥引众怒 “糕点刺客”如何休?
10块雪花酥,竟然要104元,顾客嫌贵,说要再考虑一下,却被店员骂了,要她“买不起就别称!”事情被曝光后,有眼尖的网友发现早在2019年,这家店铺就被网友爆过料,给顾客试吃的雪花酥和购买的东西不一样,没想到,时隔5年,这家店铺依然不忘初心,又被推上热搜了。而在某点评网,这家店铺的口碑也是一言难尽,有人被拉住强行试吃,一旦吃了就非得买,有人原本打算买一点,结果店员拼命往篮子里放,最后结账:好家伙,几袋糕点700块!
实际上,雪花酥变身糕点刺客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虽说这个东西大多打着纯手工制作的名号,可我看了看配料表,无非也就是黄油、花生、饼干、杏仁、蔓越莓一类的食材,制作过程也不复杂,没想到啊,这么一个平易近人的点心会动不动就价格上百,这实在是突破了大家的想象。
偶尔被雪花酥一剑封喉,钱包受伤还是小事儿,问题是,这些糕点店大都开在著名景区或商业区,游客踩雷之后甚至连带着降低了对该景区甚至城市的好感度。比如前面这件事情的评论区下面,就有不少网友直接@厦门文旅局,说买不起雪花酥能去厦门旅游吗?您看,商家明摆着只想做一锤子买卖,反正开在人流如织的商业区,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每个人只上一次当,也就能赚个盆满钵满了。
但连带着景区声誉受损,可并不是一件小事。网络时代,游客对一个景区的负面观感会在网络上呈现几何级的扩散,一旦有个别商家因“贪欲”而行不法事,就会让景区蒙上不白之冤,而“负面标签”可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摘下。雪花酥刺客,刺的绝不只是消费者,还有其他诚信经营的商家和当地的文旅市场。所以这样的坑,不仅消费者要“避”,当地监管部门更要及时的“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