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先行 赋能增效——绿色低碳发展巡回宣讲助力企业绿色转型
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了“抓经济必须抓园区”导向,对开展“立园满园”行动作出部署;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再度提出,大力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加快打造一批现代化园区。
如何答好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这张答卷?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积极探索绿色转型的新路径,不仅在绿色低碳发展巡回宣讲活动中向企业传递绿色发展理念,更在实践中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助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共同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巡回宣讲,厚植绿色理念
从年初至年末,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以产业园区企业为主体,集中优势资源,组建团队,上门问需,开展普法释法、精准帮扶,全力助企纾困,优化企业营商环境。为此,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专门成立了一个由32名政策法规及行业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宣讲团,联合多方力量,深入城市重要园区,为企业提供了转型的法律、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增强了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内生动力。
2024年1月,首场宣讲活动在成都首个近零碳建筑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启幕。活动现场,公布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数据:2023年,成都市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达 2600 亿、新能源车保有量 63.3 万辆、清洁能源消费占比 60.7%,这是成都深耕绿色发展的坚实注脚。这些数字背后,是对新发展理念的坚定践行、对产业结构的深度优化、对能源转型的全力推动。从构建可持续发展格局到改善空气质量,从典型案例发布到宣讲团成立,成都全方位、深层次地诠释着绿色发展决心,为实现“双碳”目标凝聚磅礴力量。
在法律法规宣传的领域,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产业园区,为企业详细解读最新的环保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确保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并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要求。宣讲活动通过案例分析、现场答疑等形式,帮助企业理解法规背后的环保理念和实际操作要求,从而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在环评绩效评估的环节,宣讲活动着重介绍了环评审批流程、竣工环保验收以及重大变动的环保管理要求。专家详细解释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审批程序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企业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遵守“三同时”制度的必要性。通过宣讲,企业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环评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环评管理提升企业的环保绩效。
在绿色金融的维度,成都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宣讲活动为企业提供了环境政策咨询、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专家就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筹兼顾、企业降碳方向、绿色低碳供应链、碳排放与碳足迹核算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政策解读。同时,活动还推介了天府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和绿色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政企银”供需对接、气候金融产品服务推广、项目企业评定评级等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例如,通威股份成功发行全国首单民营企业绿色科创票据,这一实践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通过这一系列宣讲,成都市不仅展示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向企业传达了绿色转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宣讲”为契机,为企业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支持,帮助企业理解并适应新的环保要求,从而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政策架桥,筑牢绿色“梁柱”
当前,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正积极构建绿色发展的政策框架,通过发布《成都市生态环境系统“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方案》等关键政策文件,为企业提供清晰的绿色转型路径和坚实的制度支撑。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为成都市的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展现了生态环境局在服务企业、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在温江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区的宣讲活动中,专家们重点围绕政策法规、环评审批、排污许可、备案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梳理企业困难与诉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绿色良方”,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绿色低碳发展巡回宣讲活动,作为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全方位服务企业、助力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了成都智慧和力量。
2024年,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印发《落实“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部署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20项具体措施,全面覆盖助企服务、环境准入改革、环评审批制度优化等关键领域。这些措施的落地,为企业提供实质性支持,加速了成都市绿色转型的步伐。
环评审批革新,“放管服”改革下告知承诺制与并联审批同频共振,成都医学城基因测序项目48小时获批,“区域评估 + 标准地”模式推广,企业轻松入驻、项目加速落地,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强劲。“争A创B升C减D”战略精准落地,重塑企业竞争格局。汽车制造企业对标A级,升级涂装工艺、优化废气处理,挥发性有机物减排60%,重污染豁免保生产稳定、订单交付与市场信誉,激发企业环保动力,驱动产业绿色升级梯队建设,提升国际竞争话语权。包容审慎执法落地生根,为企业撑起容错空间。轻微违法首违不罚、轻罚免罚清单明晰,企业主动纠错免罚获帮扶。如电子企业设备故障致污染物超标,整改后免罚且得技术指导优化污染防治设施与运营机制,激活绿色发展内生动力,彰显执法制度智慧与人文温度融合的魅力,为企业绿色转型稳健续航注入持久动能。
在这一背景下,成都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巡回宣讲向企业推广节能降碳设备更新的相关政策和技术、绿色金融解决方案,为企业的绿色转型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例如,在节能降碳设备更新方面,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专家团队详细介绍了国家和地方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设备升级的财政补贴政策,以及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能效、减少资源消耗等措施实现降碳的具体技术路径。宣讲中提到的政策和技术,如资源利用上线目标、能源利用上线-管控分区等,为企业指明了转型升级的方向,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通过宣讲活动的举办,企业得以了解如何利用绿色金融工具进行项目融资,以及如何通过气候投融资服务提升自身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举措,引领绿色发展潮流
在国家“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成都市生态环境局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政策支持来推动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通过近零碳排放区场景建设、“无废城市”建设、环境风险防控水平提升等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能力,营造了全市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企业的环保转型,也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近零碳排放区场景建设方面,成都市生态环境局通过《进一步深化成都市近零碳排放区场景建设工作方案》,推动了空间、产业、交通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发展了低碳技术和经济,加强了低碳管理和生态建设。例如,在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等29个申报主体的近零碳排放区建设中,通过奖补资金激励企业进行低碳转型,实现了减污降碳的双重效益。
“无废城市”建设在成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引导企业实施废料回收和资源再利用,有效减少了工业废物的产生。全市已建成34个“无废工厂”,其中两家企业入选工信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无废企业”典型案例公示名单,展示了成都市在绿色发展方面的领导力和创新能力。
在环境风险防控方面,成都市生态环境局通过《成都市抢险救灾项目环评审批实施细则》,优化了抢险救灾工程环评审批流程,提升了企业的环境风险防控水平。通过对70家较大及以上环境风险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督促企业严格执行环保制度,帮助企业进行环境应急隐患“体检”,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环境监测能力。
这些行动和政策,体现了城市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也展示了城市在法治建设、政策创新和制度完善方面的积极探索。通过精准的法律指导、政策支持和资金援助,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助力企业在环保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中找到平衡点,激发了企业绿色转型的内在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不断优化服务,确保企业能够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源,从而在绿色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