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智慧和AI创作的交融共生 第八届成都国际诗歌周走进电子科大
诗歌与青春、校园关系密切。“诗歌进校园”专场活动一向是成都国际诗歌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学子们欢迎。12月19日,第八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诗歌进校园”主题沙龙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兼诗歌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雷平阳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车延高两位诗人受邀一起走进校园。在AI时代,诗歌创作与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究竟能否取代诗歌创作?如何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来保护和发扬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两位诗人与青年大学生共同探讨在 AI 时代背景下诗歌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活动在诗歌创作与科技发展的交融中引发了热烈反响。
雷平阳,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兼诗歌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全国文艺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曾获中国诗歌学会屈原诗歌奖金奖、人民文学奖等。他的诗歌作品广受赞誉,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传播至世界各地。
车延高,曾任武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羊羔体”创始人,荣获2008年度“中国十佳诗人”称号。曾获《十月》、《诗刊》等年度大奖。
活动伊始,两位诗人首先参观了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一楼的中国第一座综合性电子科技博物馆,系统了解了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典型性物品,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变革轨迹,感知了科学家精神,领略了电子科大在科技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前沿成果。电子科技大学作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的重要学府,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其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科技进步,也为文化领域与科技的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
随后,两位诗人在主持人的带动下,通过与师生面对面互动访谈,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究竟是否能取代真人诗歌创作、新技术将如何改变诗歌的创作环境、AI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并传达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现代诗人的时代担当等话题。激烈的思想碰撞下,师生代表和两位诗人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诗人车延高曾经尝试过AI写作,他认为AI对于精准的演算是人所不能比拟的,但是目前来看AI在创作诗歌方面也有明显的弱点,比如它缺乏对目标的追求,缺乏对生活的欲望,不具备及时性和情感,因而缺乏创作的自觉性。
而诗人雷平阳则认为,诗歌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是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而相比之下AI正处在一个方兴未艾的初级发展期,AI诗歌创作的努力方向正是让其向着人类细腻、多远情感模拟的方向发展。
活动现场嘉宾的精彩分享,互动提问,AI生成、真人诗歌鉴赏等环节引发了嘉宾和师生的深刻思考和热烈互动。诗歌的魅力、诗人的情怀在本场交流分享中得以升华。本次主题沙龙希望以青年大学生与优秀诗人们面对面的方式,引导他们关注时代命题,感受文学魅力,激发文学想象力和创造力,汲取卓越精神滋养,激发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