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专家观点|贾若祥:成都被赋予更高功能定位 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来源:看度新闻 2024年12月23日 10:11
摘要:专家学者解读《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9月27日,国务院批复了《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空间发展指南和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为成都未来10年的发展指明了道路。《规划》贯穿着哪些新理念?对成都未来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邀请了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解读《规划》核心内容。

贾若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

/data/storage/Upload/kd/2024/12/20/30c94ad8-0cb3-481c-b42f-f9009b53e95b.png

成都被赋予更高的功能定位

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

成都城市功能定位赋能升级

成都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交汇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需要在全国、成渝地区、四川省和成都都市圈等不同层面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等作出相应改革部署,这些都是国家所需、成都所能的重点领域改革。

当前,成都具备承担上述重要功能的基础。2023年,成都GDP达到了2.21万亿元,位居四川省第一、全国第七,在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网络发布的2024年世界城市排名中位列全球第58位,《规划》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立足成都的城市资源环境本底和发展机遇潜力,确定成都城市性质为“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愿景为“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发展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明确了成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愿景。

40d7abedb46f4a31a94c6a81056340a1.png

立足全国面向世界集聚要素

不断提升成都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首先,建设“西部经济中心”,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成都近年来经济增长持续加速,经济地位持续提升。《规划》提出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顺应产业建圈强链理念变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西部经济中心”,辐射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一是统筹谋划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建设国家战略腹地。

二是统筹谋划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入推进智造引领建设制造强市,促进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增强在全球消费市场中的集聚带动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高水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三是统筹谋划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科技、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空间,规划布局23个先进制造业产业功能区,建设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核心承载区和多个现代服务业增长极,构建“一核多极”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一区一特色”的分级分区商圈体系及三大金融集聚区。

fded781612974edd9d6da81f0da7fb20.png

其次,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成都科技资源富集、创新平台众多、产业门类丰富。《规划》提出要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力支撑成都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核心,不断完善创新体系,以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为牵引,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和研究基地集群,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

二是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面向产业需求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高起点建设天府实验室,强化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三是做强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平台和高品质功能服务平台,增强中试验证、成果转化、应用示范能力,不断开辟发展新赛道,增强成都竞争新优势。

为此,《规划》着力空间布局,构建“1+4”科技创新中心策源承载地体系,成都科学城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能级实验室集群、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集群和产业创新平台集群。《规划》着力推进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和产业化能力,构建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成果转化、场景应用、产业发展为一体的高效创新生态,厚植有利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1402b8a7907c40c7a6d590b42940e1e0.png

再次,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提升参与全球治理能力。

成都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如今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不断贡献“成都力量”、提供“成都方案”。近年来,成都按照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大力推进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国际班列通达境外112个城市,成都国际铁路港成为全国五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为进一步推动成都在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价值,更多地承载国家级甚至国际化综合功能,促进成都从内陆腹地升级为开放前沿,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成都高质量发展。

《规划》提出紧抓国际国内双循环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加快培育对外交往聚集地,做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

一是要强化航空枢纽货运中转功能,加密重点市场航空货运航线,促进“两场一体”协同运营,着力打造中西部面向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核心,打造中西部陆港主枢纽。

二是不断完善立体化战略大通道体系、高效率枢纽体系、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和国际供应链体系,布局三大对外交往核心区、六大国别合作园区及多个国际对外交往聚集地。

三是加快提升国际大都市形象,加强城市间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擦亮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三城三都”城市品牌。

/data/storage/Upload/kd/2024/12/20/a22e68a9-4992-4f44-aebf-1354c111b710.png

第四,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成都正处于“增存并举、立新优旧”的关键时期,要持续抓好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工作,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发展。立足“立园满园”行动,加快推动产业园区现代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强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切实担负起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压舱石”的责任,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是锚定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数改智转,不断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二是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前沿医学等战略新兴产业,超前布局量子信息、生命科学、光芯片、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不断增强成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力。

三是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促进“链主”型企业加快发展,培育更多具有全国甚至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集群。

相关报道

专家观点|林坚:高效能、高标准、高韧性、高水平…从成都新版总规中看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区域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