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时评|无证“拍黄瓜” “小过”何必重罚

来源:看度新闻 2024年12月20日 15:29

卖了17份“拍黄瓜”,获利34元,被罚5万元……不久前,司法部公布了第一批行政执法监督典型案例,其中就包括这样一起:一家餐饮店超出许可经营项目范围售卖“拍黄瓜”,结果遭遇“小过重罚”。

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热食和凉菜必须分别申请销售许可,因为没有高温消毒的环节,制作凉菜的卫生条件自然要比热食更严苛,这跟家里切生肉和水果的菜板必须分开其实是一个道理。有错,当然该罚,但罚5万是不是太高了?毕竟,卖了17份拍黄瓜,总共才获利34元,罚款相当于利润的1400多倍,这家小餐馆得卖多少份菜才能把这个钱给挣回来?

网友们对此也是议论纷纷,不仅是因为“34元”和“5万元”的巨大反差,也有一份曾在日常生活经营中遭遇过“小过重罚”的共情。2022年陕西榆林一家个体户卖了5斤抽检不合格的芹菜后,被市场监管部门罚了6.6万元,引来国务院督查组的调查走访。最终,当地因处罚过当被督查。 芹菜、黄瓜虽然都只是餐桌上的小菜,但却事关营商环境和民生这两件大事。罚款是行政执法的手段,目的是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也为小微主体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可这样的罚款“大刀”随意一挥,有可能就直接断了商户的生计,也让其他商户闻之色变,说不定就破坏了当地的市场秩序。

就在不久前,国务院以“加快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为主题,进行了第十一次专题学习,期间就强调“要优化执法方式,对情节比较轻微、没有主观故意、对社会危害性较低的违法行为,可采取柔性执法措施”。罚得狠谁都会,但要罚得准,却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准确把握的智慧,这份智慧就是在执法的力度和温度之间选取一个平衡,而校准点则只有一个,那就是执法为民。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