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食物能预制,大脑可不行
预制菜可以吃,“预制人”不能做!近日,网络上出现一个新梗:“预制人”。
“预制人”登上网络热搜
和“预制菜”类似,“预制人”指的是那些似乎提前设定好程序,只会按固定模式输出,不进行深度思考的人。如果说“预制菜”不需要精心烹饪,那么“预制人”就是不进行自我思考,就像“预制菜”只需简单加热便可食用,缺乏变化和创造性。
举个形象的例子,就能理解“预制人”的思维模式:
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and you?
如果对方再回一个“I'm fine,too”,那么他估计也是一个“预制人”。
当然,并不是说这样的问答不正确,这只是用来类比“公式化”的“预制”行为。
“预制人”看医生,答非所问
“预制人”通常表现为思维僵化、行为模式固定,缺乏自主判断力和深度思考能力。在与他们交流时,常常会遇到答非所问、重复无效问题等情形,仿佛与AI对话一般。
“预制人”抓不住问题重点,无效答复 图源网友截图
“预制人”连环问:缺乏常识、拒绝自我思考 图源网友评论
在当今信息爆炸、社会加速的时代,“预制人”的出现蕴含着对现代人思维状态的深刻反思。它不仅是一个网络热梗,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逐渐失去深度思考和个性化的趋势。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的过程中,人们逐渐习惯于“已阅”的快速模式,而忽略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
不久前,“脑腐”当选牛津词典2024年度词汇。“脑腐”,指的是由于过度消费琐碎的网络内容而导致精神和智力衰退,这和“预制人”之内涵遥相呼应。“脑腐”“预制人”告诫我们,要警惕在加速的社会中被碎片化信息侵蚀。德国社会学家罗萨指出,“社会加速”是现代性的本质,人们需要在加速的节奏中找到平衡,保持对生活的主动掌握。因此,我们应当自省,关注生活节奏和信息摄入状态,尝试慢下来、沉下来,认真感知生活中的时空。
挑选食材、精细刀工、掐准时间、把握火候、控制调味——有所准备,现炒现卖,得以烹饪美味佳肴;深度思考,随机应变,方能助长智慧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