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专家观点 | 段进院士谈成都新总规:塑造公园城市形态,彰显国土空间魅力

来源:看度新闻 2024年12月31日 14:07

9月27日,国务院批复《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规划》是国家空间规划改革后成都第一部覆盖全域全要素的“多规合一”总体规划,必将对成都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进一步做好《规划》宣传解读,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解读《规划》核心内容。

段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

/data/storage/Upload/kd/2024/12/30/952d0bd8-6616-4e80-af4b-f0410288625b.png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段进,受邀对《规划》进行了解读,认为《规划》很好体现了公园城市特点,突出了成都文化魅力。

/data/storage/Upload/kd/2024/12/30/ef5b7f8e-a99e-44a9-882b-46b7d31ecc95.png

天府成都全景图

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基于地域特征和资源禀赋,紧紧围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目标,以城市设计的方法,强化空间秩序、特色塑造、文脉传承,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

遵循自然地理特征,塑造城园共融的城市空间格局

成都是全国唯一能眺望雪山的超大城市,有龙门山、龙泉山两山相望,岷江、沱江两水相依,森林毓秀于峰,林盘映秀于田,西部沃野良田,东部缓坡丘田,多样的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现代城镇-千里沃野-绵延丘陵-壮美山峰的大美公园城市底色。《规划》推动市域空间结构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转变,构建了“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组团式”的网络化空间结构,塑造成都望山见水的城市空间格局。

/data/storage/Upload/kd/2024/12/30/eff4c6e6-3129-4a5c-87de-0bb9e89b9d3f.png

成都总体空间格局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采用城市设计方法,宏观把握城市空间格局。针对成都圈层扇叶式的平原城市特征,规划在布局上,通过引绿入城,构建城绿交融的嵌套式、组群化布局模式。通过引风入城,提升城市气候舒适性。《规划》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公园+”布局模式,依托城市绿色公共空间集聚城市服务,营造功能复合的“公园+”场景,让城市居民就地就近尽享优质的生态资源,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强化空间形态管控,构建开合有致的城市空间秩序

《规划》在总体层面构建了匹配城市功能布局、遵循山水特征、体现梯度分布的开发强度分区,以突显城市轴线、中心、历史文化片区、生态廊道、环城生态区等特征性空间,构建了开合有致的城市空间秩序。

/data/storage/Upload/kd/2024/12/30/e45f800f-4c66-4bfb-a91e-e869b66bc111.png

龙泉山西侧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开发强度分区图

通过对城市轴线、门户地区、历史城区、城市中心等重点区域的划定与引导,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天际线。如利用兴隆湖宽阔的湖面作为主要视点,结合湖区周边建筑高度管控引导,形成成都独具特色的现代城市天际线。

/data/storage/Upload/kd/2024/12/30/10db83ac-8a84-4d6d-8969-72f30f1af7ed.png

兴隆湖天际线示意图

通过精细化管理环城生态区、历史街区、山边水边的建筑高度,引导式管控建筑尺度、风貌,形成了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城市空间品质。环城生态区100公里绿道的建成,让市民得以在城市中享受开阔的公园环境,欣赏大开大合的城市景观。

/data/storage/Upload/kd/2024/12/30/107bef17-fa23-4d1b-aab3-c5f1c99e4131.png

环城生态公园周边城市形态示意图

强化人本导向,延续地域空间基因

体现市井味儿、烟火气的地域特色空间基因是成都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互动中,形成的一些独特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组合模式。遵循空间基因建设公园城市,是传递空间与自然人文和谐发展,突出地域性特征,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保护、文化传承共赢的有效路径。《规划》中强化了体现人本导向的空间引导,重点关注了体现成都生活特征的公园空间、街道空间和河道空间。  

《规划》统筹建设各类自然生态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标准,均衡布局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提升城市公园的连通性、均衡性和服务性,聚焦美好生活需求,建设未来公园社区。

通过强化街道一体化设计,慢行优先内外整合,提升街区公共空间品质,激活街区活力,保障上学的路、回家的路,还原成都街道生活的烟火气息。通过强化河道两侧空间管控,在滨水地区留出开敞空间和公共通道,保持滨水沿岸的开放性、公共性和可达性,为市民创造高品质的滨水空间,让城市更加透风见绿,展现了水润天府的别样之美。

/data/storage/Upload/kd/2024/12/30/3ab1e011-a9cb-4bcc-84e1-72c29885e81e.png

锦江生态带滨水空间示意图

遥望雪山、夜爬龙泉山看日出成为成都生活的新风尚,《规划》通过构筑观山视线廊道,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盛景。依托龙泉山制高点、核心景观点,构筑中心城区的眺望系统,响应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

传承地域文脉,创新天府文化表达

成都建城2300年来,城名未变、城址未迁、中心未移,是古蜀文明发祥地和天府文化发源地,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核心目标下,《规划》构建了全域历史文化保护和展示利用体系,持续擦亮“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并将天府文化元素融入城乡空间,谋划了音乐坊、东安湖等一系列空间载体。

通过对城市轴线、中心、历史文化片区、城市绿环周边等重点地区制定不同的风貌分区引导,强化城市空间美学设计,塑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风貌特色,彰显新旧融合的城市魅力。

/data/storage/Upload/kd/2024/12/30/0c494cfe-aa3d-47e5-8cd9-083ecde0d7dc.png

大慈寺-春熙路片区

以宽窄巷子少城片区为代表的历史城区,展现了最成都的传统风貌与慢生活场景。“八街九坊十景”体现了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城市气质,形成了“空间可达、历史相承”的文化群落,成为市民游客体验最成都生活的目的地。以交子公园商圈、天府公园片区等为代表的城市文化集聚区,体现了天府文化的现代演绎和创新表达。

未来的成都,在新总规的引领下,将进一步呈现公园城市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大美意象,向展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成都特质的世界城市迈进。

相关报道

专家观点|贾若祥:成都被赋予更高功能定位 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专家观点|林坚:高效能、高标准、高韧性、高水平…从成都新版总规中看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区域协同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