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城市治理需要温度 而非冰冷的撬锁声
大同古城一店铺因未按要求彻夜亮灯被撬锁开灯,官方有了最新回应:做法不合适,正处理。
这事儿背后折射出的问题不只“撬锁开灯”这么简单。大同搞的城市“亮化工程”本是好事,但执行手段却让人大跌眼镜。为营造节日氛围,山西大同要求商户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彻夜亮灯,还承诺补贴电费——看似双赢,可到了执行层面,直接演变成“不配合就撬锁”。
商户闭店后被强行闯入开灯,甚至剪断门锁、破坏设施,执法者中竟还有消防员参与。官方虽承认“做法不合适”,但商户的损失和焦虑至今未解。
根据锐新闻的消息,还有商户吐槽,此前刚被要求拆除户外灯箱,现在又得整夜开灯,前后矛盾让人无所适从。更讽刺的是,社区倡议书中明确“亮灯是自愿配合”,但电话通知却有那么点威胁的感觉,加上强制撬锁的“骚操作”,让“倡议”成了“命令”。这种“一刀切”的作风,有没有损害商户权益?会不会消解政策的公信力?更深层的问题,是公权力与私权利的边界。
商户配合市政美化无可厚非,但执法者以“统一规定”为由强行破门,是不是涉嫌违法?即便有电费补贴,商户也有权选择闭店后关灯,毕竟电费、安全、隐私都是现实考量。此事暴露出的,是某些地方为追求表面政绩,将商户正当权益视为“绊脚石”的逻辑。
还记得耿彦波在大同任市长时,最忌讳面子工程,上任之后,坚决打击这种行为。结果是来旅游的人变多了,环境变好了,生活水平上去了。到他离任时,大同市万人送别。
目前官方对此事的回应是仍在“处理中”,但公众更期待的不是一纸通报,而是对执法程序的彻底反思。城市治理需要温度,而非冰冷的撬锁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