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青海厅级以下出差严控乘机:刚性制度还需柔性执行
近期,青海省出台3项“公费管理”新办法,将于2月20日起施行。其中明确,厅(局)级及以下出差人员乘坐飞机要从严控制,未履行相应审批手续乘坐飞机的,超支部分由个人自理,不予报销。此事引发网友热议。
青海此新规并非横空出世。早在2023年,当地发改委就曾发出通知要求处级干部非紧急情况必须乘火车出行,显露出财政纪律的刚性。即将施行的3项新规,既是一次对公费管理的制度升级,也是对“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理念的进一步落实。而新规将管理半径扩展至厅局级,更折射出“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从限定火车出行到细化报销表格,从规范交通工具座席到明确费用交纳流程,制度的篱笆也越扎越密。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并非简单的“一刀切”:当机票价格低于高铁二等座时,允许自由选择;因紧急任务乘机者,可经审批后成行。既守住节流的底线,又为特殊需求开窗,青海这种“分类施策”的智慧值得肯定与借鉴。
为财政支出装上“显微镜”,也要为管理制度装上“缓冲阀”。这3项“公费管理”新办法,方向是正确的,目标是明确的,但部分网友的担忧与质疑也不无道理:层层审批是否会演变为“公章旅行”?基层会否出现“领导不批不敢飞”的消极应对?是否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在规定的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重视网友的质疑,进一步完善细节,才能贯彻改革的初心。比如,建立高效的审批反馈机制,设置紧急事务"绿色通道",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基层干部能够迅速获得批准,不耽误工作。同时,加强对审批过程的监督,防止出现权力滥用、故意刁难等情况。
节俭的智慧不在于“能省多少”,而在于“为何而省”。当公务员们在火车上计算民生账本时,制度设计者也该在改革进程中细算效率账、民心账。只有这样,才能让好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实现节约财政资金与保障工作效率的双赢。毕竟,过紧日子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这需要政策刚性约束与执行柔性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