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②|“蓉城掌灯人” 照亮每一段回家路
元宵佳节刚过,成都街道的各类流光溢彩持续点亮百姓烟火,节日氛围不减。在绚丽夜景的背后,是“蓉城掌灯人”的精心守护——他们监管着全市76万盏道路照明设施、1308处景观照明设施。他们的工作藏在灯光之外:保障每一盏灯亮,照亮市民每一段回家的路。今天的《新春走基层》就一起走进这群“蓉城掌灯人”。
说到“掌灯”,可能很多人还不熟悉,这可是项技术活,不仅涉及城市的景观和形象,更事关行人和车辆的夜间出行安全。晚上8时许,从成华区东泰路出发,成都市照明监管中心监管北所的傅坤和他的同事就开始对沿线照明设施进行例行检查。“这个灯亮度明显和其他灯不一样,它是亮的但亮得不好。”行车途中,两位“掌灯人”的眼睛一刻都没有停过,路灯的灯罩是不是松了、照度够不够,有没有树木遮挡、灯杆有没有倾斜……都是他们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大雨的时候,哪些地方容易积水、哪些道路的树枝会茂盛一些,可能对照明产生影响,我们都记得。”
“眼过4000盏”,这是傅坤每个月最基本的工作量和状态,全市有76万盏道路照明设施,1308处景观照明设施,它们是否在正常运营,都要靠“掌灯人”们进行检查。“光照透的灯就比较正常,反之,光照较暗的灯,它的功率有可能就不够,就需要我们去进行测量。”
“照度”,是反映路灯照明质量的一个基础数据,也就是市民口中常说的,路灯不够亮或亮得不够好。当发现存在照度不够的问题时,现场的测量就十分关键了。当晚10时,记者随同傅坤一行人来到了成都市金牛区王贾路,他们就将对这里的路灯照度进行测量。“我们会划分9个点进行测量,每9段有3个点,差不多就有30多个点。通过各个点位的测量,最后取它的一个平均照度。”
按照不同车道灯光覆盖范围,一次次地确定照度测试点,30米的距离30多个点位,全靠人工按照网络点位进行测量。最终发现,这里的灯存在光衰现象,离指标标准大概差了7个单位。“因为我们对次干路路灯光照强度的最低标准是15勒克兹,但是成都一般要求我们的管理维护标准是达到它的最高标准,以次干路为例就是20勒克兹,所以它离我们的标准还差很多。”
光是发现问题还不够,对于一般“有灯不亮”的问题需要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而主要通道的照明问题,一般都要督促当场解决。傅坤随即向指挥中心报告情况,并请求相关公司前往解决。安全无小事,照明工作也如此。不仅有日常巡检,在线上还有很多渠道实时反映问题,“城北有灯不亮就找我”这是傅坤和街道社区建立沟通的工作群。发现任何的灯光问题,群里发张照片就能立即响应。
在谈起这份工作时,从业20多年的傅坤眼里还是透露出骄傲与责任,能帮助点亮市民的生活,守护好每一处的光彩,对他来讲,获得感十足。“路灯不仅是照明的工具,也蕴含着群众期待和民生温度,能通过补建一盏盏灯来服务市民,回应市民期盼,我的内心也很愉悦。”傅坤表示,路灯亮起来,市民的心暖起来,城市也会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幸福。“我是一个地道的成都人,我生在成都长在成都,看到这个城市越来越好、越来越漂亮,我也深感自豪。”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报道组:陈宗志 李岚 郭巍然 曾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