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盘玉盘,这春天是否有答案?
“玉盘玉盘,那天宫是否有答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中国人爱问月,但问月还需问心。《玉盘》童声响彻中国时,解题玄机,就藏在这激情燃烧的春天里,藏在澎湃奋斗的一线中。

“玉盘玉盘,你可曾听过百年故事千年唱?长诗逾万行!”
《玉盘》声声,唱响我们的诗和远方。
从勇登全球最卖座动画电影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到包含丰富文化想象力的“中国有三苏”,从“再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到“一眼数千年”的古蜀道……近年来,精品“大珠小珠落玉盘”,巴蜀之风正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文化潮流。如何保证“四川造”文化精品惊喜不断?如何让一个个“网红”变“长红”?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叩问本源、深挖内涵,让文化基因辉光永恒。今年的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专精特新”项目,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真金白银的投入,是为了让文化家底更明确、更可感知。更清晰、准确、全面的认知,才能确保在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化之树树大根深,最终长成可以将玉盘轻触的参天大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创新表达、人人共赏,让文化浸润生活日常。3月7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光浩在回答关于《哪吒2》的提问时说,“这部电影广泛采用了三星堆、大熊猫、川菜、川剧、川西民居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川元素,深深致敬了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无论是成为当下青年精神状态写照的“哪吒”,还是用短视频惊艳世界的李子柒,成功的文化传播背后,都有最恰当的表现形式。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填鸭”与模仿,够新潮才能成为文化潮。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给新创意、新表达以支持,竞放之中收获意外之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哪吒2》的背后,是138家动画公司的协同作战;DeepSeek的横空出世,也为AI参与文化产品制作提供了全新的想象空间……无论是沉浸式场景的打造,还是可穿戴设备的运用,斑斓的文化创新背后,需要一只强有力的手,托举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百花齐放的创造力。

“玉盘玉盘,那孩子何时越过天上万重山?漫漫向星汉!”
古人浪漫的想象力成就“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千年吟诵,今人科技创新带来的新质生产力变革,则为“向星汉”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这玉盘是“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万里“长征”。“嫦娥奔月”不再是神话,中国的探月工程让“玉盘”成为科技创新的象征。在这条“长征路”上,月落日升,科技“日月光”星光璀璨。这光源从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探进,这个由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团队研发的大科学装置虽还在实验阶段,却有望实现能源自由。这光亮还照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之路。从印发《四川省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4—2027年)》,到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四川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聚焦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卡脖子”技术编制创新图谱,深入实施“聚源兴川”行动,让科技月光天涯共享。
玉盘轮转,天涯共“潮”时。

“玉盘玉盘,那孩子已拂去风霜,为他揽星辰,带他回故乡。”
最深的山里也藏着星辰大海的梦。如今,在大凉山长大的“妞妞合唱团”创始人之一吉布小龙,已“拂去风霜”,带着家乡的孩子们越过万重山,站在了总台春晚舞台上。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未来,会有更多孩子越过万重山。因为握紧了守护民生的接力棒,星辰大海的接力棒才跨越山海,被孩子们握紧。
如今,《玉盘》被频频二创,在战歌一般的节奏和各行业激情奋斗的画面中,神州大地正被童梦点燃——“一切为了人民”,守护每个人的梦想,就是努力奋斗的硬核答案,也是两会的永恒“主题曲”。
会后怎么做?兑现承诺就是答案。2024年,四川财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65%以上,全面完成30件年度民生实事,全省新增城镇就业106万人……因为兑现了承诺,才有人民的欢声笑语;2025年,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政府工作报告写下目标,新宣言,已然开启。
这是“千里共婵娟”,人人长久幸福的承诺。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分级诊疗……政府工作报告,聚焦痛点不避堵点;建成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成都、眉山创建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四川的好经验好做法,就是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关键抓手。真金白银+真情实感,才能把计划一笔一画续写下去、让梦想照进生活。
这是“吾心自有光明月”,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承诺。“科技是跳动着的延续生命的人造心,是减轻患者痛苦的智能手,是精准识别病灶的千里眼。”四川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杨正林的这句话,让科技造福人民具象化了;而推动教育优质资源下沉和远程共享,2024年“四川云教”惠及学校2300多所、学生70多万人,则是科技守护梦想的回响。没错,咱四川,安逸生活和为梦拼搏,就要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