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巾品牌“集体塌房” 女性健康成暴利牺牲品
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位于济宁市梁山县的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希希纸制品公司”)在销售劣质卫生巾、婴儿纸尿裤,且数量巨大。
根据报道,希希纸制品公司最主要的业务是废品回收,即专门从纸尿裤和卫生巾生产厂家购买生产线上不要的残次品、下脚料等生产垃圾。这种在工业垃圾中再挑选翻新的卫生巾,在市场上倒手能卖到七八千元一吨。而被收购的原料来自全棉时代、苏菲等知名品牌产品。
这些用回收材料重新包装的“次品”在电商平台的销量高达5.7万。涉事企业注册资本仅为1万元,却能长期与上市公司“挂钩”,揭示了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勾结。数据显示,在全国3.8万家卫生巾企业中,有14.69%存在经营异常。当我们为直播间的促销疯狂买单时,或许未曾想到,有多少母亲正在用这些“再生垃圾”护理女儿娇嫩的肌肤。
早在去年11月,多名博主测出,国内部分知名卫生巾品牌在长度、填充物方面均掺有“水分”:长度为280毫米的卫生巾,实际长度仅为250毫米,多家知名卫生巾品牌都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消息传出,舆论一片哗然,“散装卫生巾”立刻成为众矢之的。随着央视3·15“开屏暴击”,大家才吃惊地发现,比卫生巾“偷工减料”更严重的问题是“黑心材料”。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他能做成这种生意,“关键就在于打通了企业内部的关系……国内的市场,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和我这儿挂着钩。”
相比起卫生巾上一次“塌房”,这一次无疑“塌”得更加惨烈。这不仅是因为问题更加严重、性质更加恶劣,同时也是因为涉及品牌更多、波及范围更广。按照行业规范,正规的一次性卫生用品厂家对生产线上淘汰的残次品等生产垃圾,都要进行切碎处理才能够流出企业。按照黑心企业负责人的说法,他是私下买通了正规企业的员工,把原本企业应该切碎的不合格卫生巾、纸尿裤,不经过切碎的工序,私下偷偷卖给了涉事公司。
最终这些原本应该被切碎处理的“二等品”的卫生巾、纸尿裤经过翻新制作包装后又流入消费市场。这样不合格的卫生巾、纸尿裤流入市场不仅会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还有可能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
黑产之下,消费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消费者认准正规品牌官方渠道,警惕假冒伪劣产品
不少消费者会被远低于市场价的“厂家直销”“超低价”的噱头吸引而下单,但这往往是黑产为让消费者埋单而故意设下的陷阱。卫生巾等日用品行业消费频次高、品牌忠诚度相对较低,追求低价的消费者心理,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回收料、边角料、废料等回收价极低,翻新后以数倍的价格销售仍远低于市场价,因而不法商家依然能得到丰厚回报。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选择正规渠道消费、认准有防伪标志的品牌正品、必要时让品牌方提供相关资质证照、不要因便宜购买来历不明的产品,能有效杜绝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从而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截至目前,多家知名品牌集体发声,提醒消费者认准官方渠道购买,并鼓励对假冒伪劣商品进行投诉举报,让黑产链条失去市场基础。
平台方加强管理,切断制假售假的获利渠道
根据此次315调查,这些翻新的卫生巾、纸尿裤产品流入市场,以假充好,主要通过各大网络平台销售,单个店铺月销可达数万单。
切断制假售假链条的另一关键,在于加强平台方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商平台应对经营者资质资格进行审核,并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因而,平台应通过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加强对入驻商家的名称、资质审核,并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对网店售假违法行为的深度挖掘和精准监察能力。
品牌方提升防范意识,加大打击制假售假力度
不法商家非法回收废料、制假售假的行为也侵害了品牌方的权益。不仅扰乱市场价格体系,更会引发消费者对行业整体的信任危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品牌方应提升自身对工厂、供应商管理水平,通过强化对工厂的废料监管,切断黑产原材料供给链。同时,受害品牌也应联合相应执法机关,加大对制假、售假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司法判例形成法律震慑,还行业一片清朗。
只有消费者、平台、品牌、监管部门等共同行动,从需求端、销售端、生产端、监管等联合发力,才能彻底铲除非法黑色产业链。
资料来源:北京商报、央视财经、凤凰网财经、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