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锦江河畔春意浓 这场读书会让锦江故事“活”起来

来源:看度新闻 2025年03月23日 12:15

春分刚过,锦江旁,春色正袭人。3月22日,“品锦江”系列读书会第三季第三场——“但见群鸥日日来——锦江水长·从水脉到文脉的诗意共生”在成都市锦江区文化馆举行。当天恰逢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起始之日,围绕“水文化”、“水资源”、“水文旅”的锦江主题展开。

581b38af47bf4da4beb0d2698b428269.png

现场,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会长、著名作家王国平,四川省诗歌学会副会长、著名诗人、小说家凸凹,成都市水务局河湖处副处长曾茜,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与线上线下观众们共同溯流锦江清波,探寻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锦江的存在,让成都成为名副其实的“活水之城”。共有97.3公里长的锦江,起于金牛区洞子口,止于彭山县江口镇。这不到一百公里的河流,历代诗人也把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倾注其中,变成了美妙的诗歌。

当天的活动,将诗歌朗诵与交流分享穿插,在享受诗歌美妙的同时传递关于锦江的故事。

“锦江是通过水利部验收的首批示范河湖之一。”曾茜介绍,锦江曾经历了四次蜕变,简单来说,是从护城河到景观河到生态河,再到现在的“幸福河”。

“在成都生活,我们都是幸运的。”曾茜分享,成都的主要水源来自都江堰,从地理上看,处于长江流域上游屏障位置。“地表水质是很优质的。”曾茜补充道,“由于水的钙镁离子含量较低,成都的水质比较软,这也是成都人能够拥有‘好水;的先天优势。不仅如此,成都市还通过种植芦苇、菖蒲等湿地植物,优化生态环境,以及多种净化措施,为市民提供优质、安全的水资源。”

锦江带给成都的,不仅是肉眼可见的环境变化,更有精神的滋养。杜甫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李白的“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锦江之畔,诗人们用活的姿态,创作出丰富的作品,留下了富裕的人文情感。

65ff81a1ab8a4fa6b4521f432f522c5b.png

锦江之所以能成为锦江,与都江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蜀郡守李冰开创都江堰后,复凿清、流二江,引岷江之水双过成都城下,成都平原至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活动现场,还来了两位“大咖”,王国平和凸凹。王国平是都江堰人,凸凹则出生于都江堰。对于都江堰和锦江,二人都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王国平看来,修建都江堰,李冰并不是单单的一个人,在李冰身前和身后,正是千千万万个李冰的接力,夜以继日的对都江堰的修缮和维护,才有了如今都江堰对成都平原贡献的庞大呈现。凸凹则表示,水是智性的,它的姿态多样,可以是气体、可以是液体、还可以是固体,凶恶起来无人能敌,温柔起来则是生命之源。而他所作的长诗作品《水房子》的书名,也受到这份来自“水”的启发。

现场,朗诵者们用声音给诗歌插上翅膀,让锦江与都江堰的探讨更加深入。“都江堰的‘都江’全称有一种说法是‘成都江’,都江堰就是修筑在“都江”之上的拦河坝。”王国平说,在他看来,成都江其实就是锦江。

溯江而上,锦江与都江堰的渊源更加深厚。回到当下,2023年底,锦江区与都江堰市签订合作协议,结对联动。通过双向赋能、携手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这标志着两地区域协同联动发展迈出了新步伐、进入新阶段。

ed43ddae8ab845d6ad036ea2804d549d.png

锦江,是一代人集体回忆的标志。活动现场,成都人对锦江的深厚感情,在一个个小故事中得以显现。成都阅读协会会长米瑞蓉分享了她所曾见过的锦江。“上世纪60年代,人们会在庆祝节日时办往锦江里放鸭子、抓鸭子的活动。”米瑞蓉说,那时候,自己就爬上望江楼,从上往下望着,期待“游泳好手”的哥哥能够成功抓住鸭子,带回家美餐一顿。

成都阅读协会会员钟宇印象深刻的则是在锦江游泳、捞鱼的往事。“从半边桥穿过去到文庙街,到了一个叫做渣子坝的地方,不远处有一条索桥,再往前走不远,就是我和伙伴们游泳的地方。”钟先生说,儿时,他第一次接触水就是在锦江里。那时候,他们还会用簸箕到锦江里抓鱼。“穿着短裤,带着废旧的罐头盒子到河边捞鱼,往往捞到的都是‘毛毛鱼’,能够带回家养着玩,是最让孩子们高兴的事儿。

活动在凸凹所作诗歌《住在字里的合江亭》中进入尾声。“今天的活动非常精彩,这种用诗歌品锦江的方式非常有趣。”现场观众李女士说,活动中,不仅听到了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诵,还在作家们所分享的锦江故事中受益匪浅。

看度新闻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由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宣传部主办,成都市锦江区融媒体中心承办作为锦江区打造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播品牌,“品锦江”系列活动曾多次邀请国内知名文化专家讲述锦江的历史人文传承和现化性转化故事,深入全市各类文化场所,立体、丰富、完整地呈现锦江区文化底蕴和发展成果。到目前为止,“品锦江”文化传播品牌已进入第3个年头,举办了27场读书活动。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