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保洁员“休息室困境”背后,还有多少“视觉盲区”
近期,“保洁休息室”成为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话题,厕所隔间里挂着衣物、堆放着碗盆的照片刺痛了公众的神经。除了厕所还可以是楼梯拐角、污洗间、配电室……这些空间往往被保洁人员用来短暂休憩、用餐、洗漱,甚至席地而眠。在“终于知道为何女厕总有一格打不开了”话题下,全网呼吁:保洁人员需要一间属于他们的休息室!
要看见既有的问题,就要了解过往的忽视:资源分配的不均与认知信息的盲区长期存在。
保洁员有没有地方休息?在现代建筑的光鲜表皮下,有偌大的休息室、会议室、活动室,但却极少有企业会考虑单独为保洁员划分空间,更遑论人性化设计。大部分保洁人员既不属于入驻企业,也非物业公司正式员工,当资源分配涉及优先级排序时,他们往往处于决策链条最末端。
为何这个问题一直被忽视?过去大家普遍认为保洁工作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高,对其实际工作强度不甚了解。此前网络流传的一则“北京朝阳太古里保洁”的招聘启事显示,早班的保洁员需要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10点,负责石材翻新、地毯洗护、打蜡、瓷砖养护等各项工作,可见人们对清洁劳动工作技术含量、价值意义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视觉盲区”。
网友们对于“有尊严的保洁休息室”的设想已经足够详尽生动:配备24小时热水和带锁储物柜、带软垫的折叠床、医药箱和充电插座、能加热饭盒的微波炉。全网对于保洁员休息室的广泛讨论,也是社会认知转向的信号与标志。从“一间有尊严的保洁休息室”开始,要如何将一个个信号凝聚为社会共识,落实为保障劳动者权益的硬性规定,值得城市施政者思考。
实际上,保洁员的“休息室困境”并非个例,在尚未被看见的“资源分配末端”,尚未被注意的社会新兴职业领域,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暴露在噪音、粉尘中的建筑工人,劳动保护用品可能发放不及时或质量不达标;高空作业的“蜘蛛人”工作环境狭窄且危险,雇主为其购买的保险可能不足以保障其权益;外卖和快递人员很难有固定的休息地点,吃饭时间的不规律对健康无益;保洁员、服务员等职业晋升渠道狭窄,缺乏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现状,暴露出新就业形态下劳动保障体系的滞后性。
“蜘蛛人”正在清理高楼外立面 图据环球网
也有城市正在追赶这种滞后,武汉地铁保洁人员的10平米人性化休息室,成都的数百座宛如“小客厅”的环卫工人休息室,湖北黄石用“爱心托管班”解决骑手子女假期无人照料问题……在国内多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空间的让渡,更是观念的进化,是文明的彰显。这些经验同样证明:捍卫劳动者的权益有时不需大费周折,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痛点,用人性化的设计与巧思更能传递温度。毕竟,一个社会的文明高度,从不取决于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有多耀眼,而在于它能否为支撑起这座城市的“隐形脊柱”留一把有尊严、有温度的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