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设备、新技术、新品种…春耕进行时!成都水稻育种又“上科技”了
四月春意浓,大地披绿装。眼下,正值春播春种的黄金时期,成都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农户们抢抓农时积极投入到育秧工作中,为今年的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双流:全自动育秧流水线“火力全开”
据悉,2025年双流区计划种植水稻4.4万亩。与传统育秧不同,今年不少农场引进了最新的育秧流水线设备。
一条全自动育秧流水线
在双流勇洪农机合作社,伴随着机械的嗡鸣声,铺土、播种、覆土等工序一气呵成,一个个秧盘在传送带上整齐排列,等待后续培育……这便是正在运转的全自动育秧流水线。据合作社理事长刘长洪介绍,该设备每小时可生产2600盘秧盘,较以往大大提高了效率。今年合作社计划种植水稻5000余亩,目前已完成了1000多亩的育秧工作。
机械化育秧
今年,合作社选用了优质水稻品种,并借助新技术,力争在去年基础上实现产量增长5%。除了机械化育秧,合作社还在育秧土和肥料方面进行了优化。以往育秧土需用搅拌机混合肥料,如今采用水溶性肥料,直接撒在底土或溶于水中,兼具杀菌和施肥功能,这一改进节省了约半个月的时间,同时减少了人工成本。
新津:工厂化育秧为水稻高产奠定基础
据了解,2025年新津区预计水稻种植面积8.9万余亩,总产量有望达到5万吨。
在新津花源街道东华村,瑾烁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的厂房内,同样有一条全新的自动化育苗设备正马力全开:基质土搅拌、装盘、消毒、播种、垒盘一气呵成。据服务中心负责人汪志树介绍,新的流水线将育秧制盘效率由原来每小时800盘,提升到了2500盘左右,播种准确率达到98%以上,有效提升了播种效率。
自动化育苗设备
高精度的播种制盘和细致的温、湿监测,确保了幼苗最佳生长条件。7天的暗化催苗后,即可移到大田,进行炼苗作业。
水稻幼苗
在服务中心旁的高标准农田里,一盘盘秧苗被机械传送带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田间,几十个村民紧张有序地将秧苗整齐摆放在平整的大田里。
村民们进行田间作业
汪志树表示,今年农事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能够满足新津3万亩的种植面积需求。不仅如此,其服务范围还辐射到了彭山、简阳等周边区(市)县的种植户,为更多农户提供了优质的育秧服务。据新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津目前有瑾烁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绿川农耕技术专业合作社高标准工厂化育秧中心两座,优质秧苗年产量,可覆盖全区及周边区市县6万余亩农田使用。”
高品质秧苗的生产,为后期实现大规模机插机收创造了条件,工厂化育秧解决了传统育秧时间紧,用工难,品质难以保证等问题,为水稻高产、丰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崇州:800余个水稻新品种示范争先
崇州水稻育秧正热火朝天地进行,2025年崇州计划种植水稻32万亩,目前已完成水稻育秧面积20万亩,占62.5%,预计4月底完成全部计划。
一粒好种,千粒好粮。日前,位于崇州的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崇州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里正在试验示范展示800余个水稻新品种。据了解,这里的试验田承担着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种植示范项目、省级农作物品种试验项目、四川省生物育种重大专项等多项重任。通过集中试验展示,从田间筛选出一批耐肥、抗倒伏、产量高、米质优和抗性好的好品种,实现水稻单产大幅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试验人员评估各稻种表现
农田处处染新绿,水稻育秧正当时。连日来,天府粮仓智能育秧中心的一条条水稻育秧智能生产线也正开足马力进行育秧。
据介绍,这种智能化、流水线培育方式,可以大幅度缩短时间,节省劳动力,培育出来的秧苗密度均匀。与传统育秧方式相比,不仅能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出芽率可提高20%、每亩可节约成本60元左右,而且最大限度规避自然条件下播种育秧风险,提高秧苗素质,实现低耗能、高产出、高效益,推进粮食生产增产高效。
天府粮仓智能育秧中心一角
据悉,今年天府粮仓智能育秧中心服务水稻面积共2万多亩,预计在20多天内全面完成育秧工作。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采用了一些新技术:加入微量元素水溶肥料,来促进种子出芽率,降低10%的漏秧率,确保秧苗品质的同时,也为后期田间插秧做好保障。
资料来源:封面新闻、成都新津、今日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