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生不息 撒播阅读的种子 2025新都全民阅读诗文诵读分享会举行
4月22日,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成都市新都区以诗文诵读会的形式,邀请朗诵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图书馆管理人、新都区高校大学生等共聚一堂,一同观美景、品书香、闻花香,撒播阅读种子。
当天下午,活动在新都锦门举行,阅读爱好者们相聚其中,以诗文朗诵表演、故事讲述、舞蹈表演等形式,共同翻开“新都”这本大书。本次活动由成都市新都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主办,成都阅读协会、成都市新都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三河街道办事处、新都区图书馆、新都区文化馆、重庆市九龙坡区图书馆、新都锦门景区、成都炼星文化娱乐有限公司协办。
从诗文中感受新都的人文气息
在新都历史上,杨升庵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升庵桂湖、杨升庵祠、杨升庵博物馆……处处皆可寻觅这名先贤的踪迹。
当天的活动在诗歌诵读中开始,诵读由西南石油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人孔敏原创的《青山依旧》。“滚滚东逝的江水,淘不尽历史的足印……桂湖寒波荡漾起丹树婆娑,恰似繁星点点,花落又花飞,暗香缱绻旧日庭园……临利不敢人先,见义不敢身后,几度夕阳,青山依旧……”
这首诗歌用短短数百字,将杨升庵一生经历凝练。为何会创作出这样一件作品?孔敏分享,在《华阳国志》中,新都被写作“古蜀三都之一”,颇具文化底蕴。在这样的氛围下,自己作为高校传播阅读文化的使者,也将宣传新都文化作为责任之一。“联想到杨升庵在人生折点时,总是选择了向阳而生,在逆境中锤炼出文人风骨、文人情怀。”孔敏说,基于这样的思考创作了这首诗歌,并编排成了节目,希望能够借此传播杨升庵的文化思想。
实际上,新都不仅有杨升庵,还得到了朱自清的偏爱。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囊中羞涩的朱自清曾多次从成都市区徒步或乘坐黄包车往返新都,只为在桂湖待一会,可见新都的吸引力。
从非遗看新都的文化遗产资源
活动还邀请了“西南风筝王”邓静到场,他带着龙头、山鹰、黄蜂等精致的风筝,将这门古老技艺的故事娓娓道来。 “风筝至今已经有2400多年历史。”邓静说,最早的风筝服务于军事,用来测量距离、传递信息,随着造纸业的发展,传入民间,成为了百姓们的玩具。如今,已经发展成了集艺术、文化、体育、科技为一体的竞赛项目。
做风筝最为看重的是“扎糊绘放”四门工艺。邓静说:“每一门工艺都有很多学问,比如说绘画,风筝就强调浓墨重彩,多遍上色;又如裱糊,我们要了解气候的变化,制作时心里有数。”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新都是成都中心城区中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资源大区。这里拥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0余个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在当天举办活动的举办地——锦门,也成立了一所“天府非遗体验中心”。据天府非遗传承体验中心副主任李敏介绍,该中心于2024年10月开始营业,一楼设有展选体验馆,展示着四川21个地市州的非遗美食和艺术品,中心内还设有大师工作室,已经有40多位非遗传承人入驻。
让残障人士也能“无障碍”阅读
对于残障朋友来说,阅读是一件容易的事吗?活动现场,由新都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学生代表联合演绎的节目揭开了答案。
台下老师用手势指挥,台上的听障孩子们跟随老师的手语、节奏完成了舞蹈表演,用表情、动作,展示了阅读、学习、游玩等校园时光里的故事,极具感染力。
“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们,在阅读上的努力应该要超出常人百倍,我想这也是阅读的特别形态。”主持人周东与来自该校的老师马鑫对话,了解了残障孩子们是如何阅读的。“对于听力受损的孩子,阅读中,我们一开始选择插图丰富、文字较少的,随着年龄增长,可以选择篇幅较长的。”马鑫说,一般来说,老师们会采用手口结合的方式,带着孩子们一起阅读,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当孩子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还可以查询手语词典,借助词典中的手势和老师交流,继续完成阅读。
听障孩子能够阅读书籍,那有视力障碍的孩子们能够怎样参与阅读呢?青芒无障碍影院解说员闻靖带领现场观众共同进行了体验。闻靖对电影《哪吒2》中土拨鼠与哪吒打斗的场面进行了解说。她用声音详细描述画面,配合电影中的台词,试着将视障人士带入电影场景。闻靖分享说,有一次,她听到一个小朋友在电影院跟他的伙伴议论:“别过去,他(电影角色)是坏人!”这一刻,她感受到了解说的价值。
此外,活动现场还进行了赠书仪式,分别由新都图书馆向特殊学校赠书,东周社向新都图书馆赠书,东周社向新都文旅局捐赠“声音书馆”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