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小米汽车“挖孔危机” 如何弥补信任裂痕?
小米最近遇上事了。在它的新车YU7问世前,部分小米SU7 Ultra车主指新车不符合宣传,要求退车。焦点就集中在这个花4.2万元选装的挖孔盖子上,大白话跟您说说。
根据澎湃新闻的消息,有的车主自己在订车时额外花费4.2万元选装“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就是看中了此前小米在宣传时介绍的,说舱盖上这俩“大鼻孔”能增加2个空气动力学风道,前部空气高效导流,宣传中还提到“内部结构改变,风道导向轮毂散热”等等,这听起来就像是赛道级散热黑科技,很吸引人。
但是据不少汽车博主测试实车发现,所谓的挖孔下方只有很小的风道,且拆解显示风道未连接散热系统或下压力结构。说白了,就是实际功能更多是装饰意义,已经有近400名车主集体要求退车。
小米这次可能低估了高净值用户对"承诺兑现"的苛刻程度。接下来小米的“补偿逻辑”,有点看不懂了,似乎有点越补越糟:补偿2万积分,约2000元,如果改配铝机盖需等几十周。难怪车主吐槽:“时间成本太高了,另外我买的是车,不是米家积分卡!”
对高端用户而言,买车不仅是代步,更是为“情绪价值”买单。SU7 Ultra的挖孔设计被包装成“性能代表”,结果却沦为“样子货”,心理落差下自然有种被糊弄的感觉,气愤很正常。
小米如果用手机行业的“粉丝运营”套路应对汽车危机,可不行。手机迭代快、单价低,用户对瑕疵容忍度高,但汽车是大件耐用消费品,一次功能缩水就可能摧毁信任。技术可以迭代,但信任一旦崩塌,再炫酷的营销也难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