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错过值机就大闹机场?这是对契约精神的漠视与情绪管理的缺失
近日,一则“母子错过航班大闹机场”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视频显示,5月17日,在辽宁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一对“母子”未能在飞机起飞前40分钟值机,错过航班后,该女子在机场内大喊大叫,并跪在地上哭诉“耽误孩子第二天考试”。
尽管事后该女子澄清,他们并非母子关系,而是表姐弟关系,她表弟也并非网传的参加公务员考试,而是参加一个技能资格证考试。但他们迟到是真,深航工作人员表示,该航班截止办理值机的时间是20时25分,在这之后13分钟,该女子的表弟才到达值机柜台;该女子情绪失控是真,在与工作人员沟通未果后,该女子情绪一度崩溃,出现了跪地磕头等行为。
这一事件表面看是个人权益与航空规则的冲突,实则暴露了部分公众对契约精神的漠视与情绪管理的缺失,值得社会深思。
规则不是“弹簧”,公共秩序需共同维护。航空公司提前40分钟关闭值机的规定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基于安检、行李托运、航班调度等环节的科学测算,目的是保障绝大多数乘客的权益和飞行安全。乘客购票即视为接受这一契约,若因个人原因误机,责任理应由自身承担。女子以“表弟考试”为由要求通融,本质是将私人诉求凌驾于公共规则之上。试想,若机场为她个人破了例,后续迟到的乘客是不是也可以“以闹取胜”?值机起止时间,涉及到配载平衡、飞行安全等复杂流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个例开绿灯,其他乘客的出行效率又该如何保障?因此,规则的刚性一旦被“特殊情况”瓦解,最终损害的将是整体运行效率和社会公平。
情绪失控的背后是责任转嫁的侥幸心理。女子跪地磕头等过激行为,固然有焦急的成分,但更多暴露的是对自身过失的逃避。提前2个小时到机场办理手续是大家的共识,既然要送表弟去参加重要考试,为什么不提前出门?飞机已然赶不上,为什么不是寻求其他补救措施,而是试图通过道德绑架迫使规则让步?这种“会哭的孩子有糖吃”的思维,就是试图用情绪宣泄替代责任承担。大家可以理解个体的焦虑,但绝不意味着要为非理性行为买单。希望他们能够吃一堑长一智,下次不要错过更重要的考试。
当然,这件事也反映出航空服务仍有改进空间。例如,能否通过短信、APP推送等方式强化值机截止时间的提醒?值机柜台是否可对临近截止时间的乘客提供更醒目标识?但技术层面的优化不能替代个人责任。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乘客完全有能力通过多渠道了解乘机流程,与其事后崩溃,不如提前做好准备,这不仅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尊重。
错过一场考试并不可怕,学好规则的必修课,才能从容面对更多的人生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