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围拍韦东奕食堂吃饭 是崇拜一位学者 还是消费一个“网红”?
近日,一段韦东奕在北大食堂就餐时被路人围观拍摄的视频在网络引发热议。画面中,这位被称为“韦神”的青年数学家被手机镜头层层包围,而他却始终低头专注于眼前的饭菜。这一幕令人不禁思考:我们究竟是在崇拜一位学者,还是在消费一个“网红”?当学术纯粹遭遇流量狂欢,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位数学天才的宁静,更是整个社会对知识、对纯粹的尊重底线。
相关视频报道截图
韦东奕的走红本是一个关于才华与专注的励志故事。他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朴素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学术的纯粹热爱,构成了一个当代学者的难得形象。然而,公众的注意力却逐渐从欣赏他的学术贡献,转变为对其个人生活的猎奇。从前段时间的“开通社交账号风波”,到如今的食堂围拍,关注焦点的转变折射出一种令人忧虑的价值错位——我们似乎更热衷于将学者异化为可供消费的“文化符号”,却鲜少真正走进他们的思想世界。
围观拍摄行为的令人不安之处,还在于其无视了学者作为人的基本尊严与隐私权。那些争先恐后寻找同框角度的手机镜头,实际上构成了一种视觉暴力。法国思想家福柯曾揭示,凝视本身就是一种权力运作。当韦东奕在食堂被数十部手机同时对准时,他不仅失去了安静就餐的权利,更被迫成为公众凝视下的“他者”。这种粗暴的围观文化,将活生生的人异化为满足好奇心的对象,反映出对个体边界感的漠视。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干扰可能造成的隐性代价。历史上,过度关注曾毁掉不少天才的创造力。数学家格罗滕迪克因社会动荡选择隐居,物理学家佩雷尔曼因厌恶学术政治退出数学界。韦东奕本人已通过媒体表示“不想再做任何回应”,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北京大学呼吁保护学者治学环境的声明,不仅是对个别事件的回应,更是对学术生态危机的预警。当社会不能为思考者提供宁静空间时,我们失去的可能是无法估量的智力贡献。
韦东奕在食堂被围拍的事件不应仅被视为一次过度的粉丝行为,而应成为反思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当我们把学者变成网红,把智慧变成消遣时,贬损的是整个社会的精神高度。保护韦东奕们的宁静,不仅是保护几个天才的权益,更是守护一个让思想得以生长的文明环境。唯有当社会学会克制猎奇冲动,保持恰当距离,才能真正收获知识与智慧带来的长久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