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开门治堵”稳步推进!第一批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批实施进度超8成
7月1日,记者获悉,自2024年10月底成都启动“开门治堵”以来,通过交通治堵“五进”系列活动、12345热线、领导信箱、媒体平台网友留言反馈等多渠道广泛征集民意,结合市民高频诉求及城市道路监测情况,系统梳理形成两批次治理清单共214项任务推进实施。
截至目前,2024年10月31日发布的第一批次堵点治理任务已全部完成,2025年1月2日发布的第二批次堵点治理和农村公路排危整治任务进展顺利,完成率超80%,相关点位拥堵指数下降明显;累计收到市民意见建议6580件,经分类研判后采纳5560件,切实将群众智慧转化为治堵良策,构建了“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社会评价”的工作闭环,营造了良好的互动格局。
综合成效:从“数据变化”看通行效率提升
在交通、公安交管、住建、城管等多部门协同联动下,成都坚持“调研先行、分类施策、系统治理”原则,科学高效推进清单各项任务,持续巩固治理成果,不断提升群众出行便利度和满意度。截至目前,两批次共214项堵点治理和农村公路排危整治任务已完成186项,完成率87%,第一批次63项堵点治理任务已全部完成,第二批次151项任务已完成123项,完成率达81%(其中堵点治理任务88项完成60项、农村公路排危整治任务63项全部完成)。
“开门治堵”实效通过一组组数据具象呈现:
☆拥堵指数下降了:通过综合治理,区域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持续缓解,华西医院、统力大道成新蒲路口、剑南大道锦城大道路口等点位周边拥堵指数降幅均达20%以上。
☆道路资源盘活了:通过退围拆围,释放道路空间超21万平方米、车道资源116条,加快占道施工“还路于民”进度。
☆出行选择更多了:通过匹配需求,优化公交站点(线路)50处(条),开行通学、通勤定制公交线路204条,覆盖80余所学校与6个产业园区,“点对点”解决“送娃上学绕远路”“园区通勤等车久”的问题;持续推进“地铁+公交+共享单车”三网融合,“最后一公里”难题逐步破解,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持续增强。
精准施策:分类破解堵点“治理密码”
聚焦群众出行需求,针对不同类型堵点综合施策,分类实施“一点一策”精准治理。
“小切口”带来“大变化”
针对华西医院片区、中环路佳灵路口等点位,通过优化交通组织、重构通行区域等“小切口”治理模式已逐步显现出积极的治理成效。
(一)华西医院片区——从“堵到心慌”到“有序通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我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吸附效应强,地理位置佳,日均人流量超10万人次。区域存在停车不便、路径单一、人车干扰等不利因素,导致周边电信路、公行道等主要道路在高峰期常年处于“严重拥堵”状态。作为市民集中反馈的“老大难”问题之一,该片区被列为第一批治堵清单头号治堵任务。
对此,公安交管、交通、城管等部门协同施策,实施“分区抵离、分点上下”通行方案,建立“即停即走”和“快速泊车”双通道远端分流,同步打造区域慢行环境、维护“医疗优先道”、设置机动车上下客专区等综合治理措施,剥离过境交通流量,提升机动车抵离效率,有效减少“人等车、车找人”现象;将医院停车场信息接入市级管理平台,提供周边车位查询及导航服务;规范经营秩序管理,督促相关企业及时转运超量共享单车;优化周边公交线路及站点设置,缩短平均乘车时间约8分钟。据统计,华西医院片区交通拥堵指数由实施前的3.28下降至2.44(降幅约26%),过境交通流量减少约20%,核心路段电信路拥堵指数骤降41%,区域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电信路“步行街式”安全通道
(二)中环路佳灵路口——交叉口治理的“效率革命”
城市交通的动脉交汇于道路交叉口,这些关键节点的通行效率直接影响了区域交通流畅性。第二批任务清单第8项中环路佳灵路口车流人流密集,曾是拥堵频发的关键节点。为有效解决这一交通瓶颈,公安交管部门深入调研,综合分析路口空间利用、车道分配优化以及减少交通冲突点等关键因素,对该路口实施了“微创手术”:前移机动车停止线以扩展蓄车空间,提高每次绿灯期间的通行效率;渠化新增专用左转和直行车道,提升区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增设安全岛,有效分离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交通流,显著减少右转时的人车交叉干扰。
改造后,路口拥堵指数从2.78降至1.4,降幅约50%,通行压力得到根本性缓解;进城方向早高峰平均车速从治理前的10.7公里/小时提升至24.9公里/小时,晚高峰车速从12.7公里/小时提升至31公里/小时,高峰时段的车速均达到了改造前的两倍以上。
中环路佳灵路口治理前
中环路佳灵路口治理后
“优工序”压缩“占道期”
针对地铁建设、管线改造等占道施工导致的阶段性拥堵,住建、轨道等单位通过科学优化施工时序,强化日常精细管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多作业面同步施工,加快管线恢复与工序衔接,缩短道路占用时间。截至目前,前两批任务清单共53个施工点位已完成35个,完成率66%,其中,地铁17号线二期清水河大桥站已退还龙腾中路占道面积1万余平方米,恢复车道2条;武青东四路(武青南路至潮音段)工程已全面拆围,退还占道面积0.38万平方米,退还车道2条。
17号线二期清水河大桥站退围前
17号线二期清水河大桥站退围后
“下深水”打通“断头路”
针对城乡结合部、集中发展工业园区、跨行政区交界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的“断头路”瓶颈,住建、公安交管等部门 “下决心” “下深水” ,先行将乐平四路等5条断头路和锦葵路、二环路西段项目工程改造纳入第二批任务清单。目前,锦葵路、乐平四路已建成通车,其余项目正加速推进。
(一)锦葵路——连接医院的“生命通道”
锦葵路作为连接华西医院锦江院区主要出入口,建成通车后,有效缓解了成龙大道、锦江大道及医院周边交通压力,畅通区域路网循环。
(二)乐平四路——从“死胡同”到“幸福路”
通过整合乐平四路路侧绿地,打造慢行空间,实现机非分离,构建起慢行优先、宁静舒适的街道环境。通车后,不仅为周边住宅小区东西向通行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提升了片区整体形象和环境,助力 “一条路激活一片区” 。
乐平四路断头路打通前
乐平四路断头路打通后
“短平快”消除“肠梗阻”
城管、住建、公园城市等部门及相关区(市)县协同推进隔离设施优化调整、局部工程改造等“短平快”项目,逐步消除道路“肠梗阻”,切实畅通城市路网循环。
(一)中信大道与何公路交叉口——45天实现“堵路”逆袭
该路口是郫都城区连接温江、都江堰的重要干道,长期存在车多路窄、机非混行问题,特别是高峰期,排队等候的车辆绵延两三百米,是郫都区有名的 “堵路” 。自纳入第二批任务清单后,市城管委牵头,联合郫都区多部门创新构建“高频督导+跨部门会商+全流程协同”联动机制,实现 “规划—施工—通行” 全链条提速,仅用45天完成从进场施工到正式通车——
通过拆除西侧人行道、新增机动车道,释放约646平方米通行空间;利用道路西侧空间新建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拓展约1080平方米慢行系统;实施动态优化交通组织、设置临时便民通道等综合治理措施,有效提升路口通行能力。治理后,该路口早高峰拥堵指数由2.03降至1.42(降幅约30%),晚高峰拥堵指数由1.53降至1.23(降幅约20%)。
中信大道与何公路交叉口治理前
中信大道与何公路交叉口治理后
(二)光华大道成飞大道路口——“当日工程”典型案例
该点位治理过程实现了 “当日开工、当日完工、当日交付” 的“当日工程”目标,是第一批任务清单中绿化迁改工程的典型案例。市城管委、市公园城市局精心谋划,密切配合,采用夜间错峰作业模式,科学优化施工流程,全力缩短施工工期,高效完成移植乔木42株、花境200平方米、草坪340平方米,同步缩减中央绿化带540平方米并新增左转车行道等相关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治理过程对道路通行的影响。治理后,左转通行效率提升30%。
“重需求”纾解“停车难”
为缓解就医 “停车难” 和医院周边道路拥堵,卫健、交通、公安交管等单位深入开展交通治堵 “进医院” 走访行动,对全市三甲医院就医停车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结合市民诉求、院方反馈、日常运行监测等实际情况,为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五医院)等21家长期存在停车难、周边拥堵等问题的医院“量身定制”优化措施,从增加停车泊位供给、优化停车信息服务、加强交通秩序管控和市容秩序管理等方面综合施策,研究形成《成都市中心城区部分医院群众就医停车难问题 “一院一策” 工作清单》推进实施。
自2月10日清单公布至今,相关单位各司其职,结合医院治理需求和实际情况开展集中攻坚行动。截至目前,“一院一策”清单68项治理措施已完成61项,完成率90%,已新增泊位约1900个,19家医院信息已接入市级停车管理平台;涉及占道经营规范、共享单车清理、交通秩序管控、局部工程改造等措施共37项已完成35项,相关医院周边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得以缓解,周边道路运行更加畅通有序,剩余措施正加快推进中。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地处温江区老城区核心地段,周边存在交通流量密集、非机动车无序停放、商贩违规占道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影响急救车辆通行,市民就医体验亟待改善。对此,温江区研究制定了“院前广场综合整治,医院人流、车流、物流科学规划” 的总体方案,重点实施违规占道经营清理、非机动车停放区规范设置、120急救专用通道及应急专用通道建设等举措。目前,院前广场综合治理工程已完成95%,跨凤溪河箱涵120急救专用通道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计划7月中旬全面完成周边交通拥堵及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届时医院周边通行、就医环境将彻底改善,为市民提供更安全、方便、整洁的就医体验。
院前广场综合整治后
设置120急救专用通道及应急专用通道
“村村通”升级“路路安”
针对成都农村公路部分路段技术标准低、路龄老、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交通、公安交管、农业农村等部门会同涉农区(市)县建立 “多渠道发现隐患、多部门协调联动、多方面监督实施、常态化评估反馈” 工作机制,聚焦 “路基桥梁损坏、边坡垮塌、秩序混乱、设施损毁、视距不良” 等问题隐患以及临水临崖、急弯陡坡、事故多发点位等重点路段,深入开展排危整治专项行动。
以第二批任务清单中的农村公路排危整治任务“顶佛寺二路与G108国道交叉口” 为例,该点位位于汽车城大道与顶佛寺龙兴路交汇处,曾因车流密集、交安设施不足导致事故频发,是村民出行的 “心头刺” 。今年春节后,龙泉驿区交通部门联合东安街道成立专项工作组,通过多次实地勘察、分析成因、优化方案,采取迁移管线、设置信号灯和警示牌、施划人车分流标线等综合措施进行整治,现已全部落实到位。
截至目前,农村公路排危整治任务清单63项任务已全部完成。相关部门将持续跟踪督导,巩固治理成果,切实保障农村地区群众出行安全。
顶佛寺二路与G108国道交叉口整治前
顶佛寺二路与G108国道交叉口整治后
“智慧化”赋能“精治理”
在城市交通治理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成都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交通管理与公共服务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升级,让城市交通更“聪明”、更“高效”。
(一)智慧管理创新实践——让拥堵“无处遁形”
公安交管部门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通过“智慧大脑”系统、“AI信号灯”和“空地一体”协同网络三大技术手段,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在快速路及绕城高速等重点区域,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治理模式升级。
一是“智慧大脑”精准治慢。通过AI视觉感知与大数据分析,构筑实时动态监测网络,实现成都机场高速、三环路、二环高架等重点路段30秒内精准发现“龟速车”,通过“提醒+处罚”措施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同步建立慢速营运车辆企业监管责任链条,强化源头治理效能。该系统下一步将在绕城高速及城市快速路全面推广,形成动脉网络速度管控闭环。
二是“AI信号灯”动态调优。针对交通流量大、时变性强的复杂路口,传统信号灯的固定周期配时方案难以匹配流量的动态变化,成都引入深度学习算法,打造具备实时感知与自主决策能力的AI信号灯系统。基于实时视频流与多源交通数据,精准绘制路口“通行需求热力图”;依托云端决策平台与时空优化算法模型,系统自动计算最优绿灯时长与相位切换策略;通过历史数据深度学习,自动激活恶劣天气等特殊场景预案,主动适应流量波动,让信号灯能够“知堵”“治堵”。
三是“空地一体”应急防控。为破解“小事故引发大拥堵”“违法变道加剧风险”等城市交通治理难点,创新构建“无人机+铁骑”立体勤务体系,在日常执法中通过智能识别与声波警示,实现违法行为的及时发现与秒级处置;应急状态下借助编组巡航和热成像技术,快速定位事故点位和积水路段,为恶劣天气下的勤务部署与安全保障提供精确数据支持,实现“空中看得清、路面处理快”。
(二)公交服务品质提升——让出行“触手可及”
市公交集团依托BOCC(公交运营调度指挥中心)大数据分析成果,持续优化完善公共交通运行体系,以“小调整”实现“大成效”,全面提升公交服务品质与运行效率。
一是深化数智赋能,打造智慧候车新场景。为提高车辆通行效率与市民出行便捷度,市公交集团同步推进“二环万年场站”站点迁移与智慧公交候车亭升级改造工程。改造后的智慧候车亭集成乘车信息查询、便民服务、绿色节能等20余项特色功能,配备候车座椅、无线充电、自助储物柜等便民设施,切实改善市民候车体验。候车亭服务屏实时更新车辆到站时间、位置、拥挤度等动态信息,方便市民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助力构建“高效、智慧、绿色”公共交通体系。
智慧公交候车亭升级改造后
二是创新“路中式”站点,构建高效换乘新模式。为便利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强化地铁公交接驳服务,市公交集团针对部分大客流公交接驳需求的地铁站点实施了“路中式”换乘站点改造“微工程”。通过利用地铁站点旁非机动车道增设公交乘车专用通道、配置车外移动刷卡机、优化发车频率匹配地铁到站时间等综合措施,竭力提高换乘效率。
城市交通,一头系着发展脉搏,一头连着民生温度,交通治堵既是回应群众关切的 “民生工程” ,更是凝聚城市共识的 “民心工程” 。成都市坚持 “开门治堵” 的实践路径,不仅推动了治理模式升级,更持续深化了 “政府主导、市民参与、共建共享” 的治理格局。城市畅通需要全民同心同向,诚邀广大市民朋友通过12345热线、领导信箱、媒体平台等多渠道继续建言献策,共同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