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净优亮美”见成效!成都“小切口”解决群众身边事,第二批治理7月全面启动

来源:看度新闻 2025年07月17日 14:25

7月17日,成都市城乡人居环境“净优亮美”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举行。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建军在会上表示,成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城乡人居环境“净优亮美”专项行动作为创新贯彻落实省委支持成都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精神的务实举措,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推动一批民生项目落地见效。

a6722673-cb5a-4fb1-842c-0f0b9bdce5e0.jpg

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小投入”改善“大民生”,成都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坚持精细治理,靶向聚焦民生痛点。成都依托网络理政、市民热线等渠道,梳理出市民诉求集中的噪音油烟、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物业服务等十大类问题,明确“净环境、优秩序、亮空间、美风貌”(以下简称“净优亮美”)四大攻坚方向。

其中,“净”方面,以全域整治攻坚为突破,开展路面清扫、院落清洁、河道清污、垃圾清运、空气清爽专项行动,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动城乡面貌显著提升;“优”方面,以民生痛点疏解为导向,强化治理道路病害、车辆乱停、摊位乱摆、噪声污染等问题,推进城市运行规范有序;“亮”方面,以光影美学赋能为抓手,开展街巷增灯补亮、治理乱搭乱建、整治建筑立面、焕新小区院落专项工作,着力展现清爽城市界面;“美”方面,以文商旅体融合创新为路径,开展城乡绿化提升、城乡景观塑造、夜间景观营造、文化元素植入工作,实施背街小巷整治,厚植文化底蕴内涵,助力塑造“公园城市·幸福成都”文商旅体品牌。

坚持系统治理,分层分类科学施策。对于中心城区,成都主要关注产业园区、老旧小区、学校医院、市场周边等人流密集区域,有序推进小区院落焕新精细化管理,着力展示城市形象。比如,成都已新建的12个口袋公园成为“家门口的会客厅”,优化提升355处街区街巷街角,让老街焕发新生,11个特色街区植入特色文化元素,让市民游客在街坊街巷中品味市井烟火的“成都味道”。

1752725124591.png

对于县市新城,成都针对城郊结合部环境秩序开展专项治理,抓好公共设施维护、垃圾分类清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成都已完成城市照明设施故障检修1442处,修复城市道路病害2万余处,累计增设停车泊位5万余个,让城市运行更加规范有序。

对于农村区域,成都重点紧盯道路沿线、河道沟渠、林盘院落等重点区域,持续推进路面清扫、水面清洁、街面清理等工作,努力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比如,从群众感受最直接的村庄清洁美化等“小切口”入手,修补公路、村道、坑凼1900余处,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稳定在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8.3%。

坚持开门治理,汇聚民智共建共享。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成都着力深化“群众参与”机制,采取线上线下征集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听取企业、商家、市民的意见建议,在农村院落中推广“坝坝会”“市民监督员”“积分制”等模式,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已涌现出青羊区黄田坝片区“一企一策”服务机制、双流区龙桥片区便民“临时集市”等治理样本。

下一步,成都将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落实市委关于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安排部署,总结首批8大重点片区整治成效,坚持按照“切口要小、见效要快、群众有感、切实可行”原则,分级分类梳理形成“净优亮美”第二批任务清单35项,计划于7月全面启动实施,于今年年底基本完成。

其中,“净”方面,将聚焦生活垃圾规范处置,重点改造2082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新建2200个垃圾分类投放点。“优”方面,将开展25条城市道路“疏路行动”,通过退围拆围、释放车道等措施疏通道路堵点,“一站一策”治理65个共享单车点位。“亮”方面,将重点整治“有路无灯”“有灯不亮”问题道路130条,实现“5+2”城区“有路无灯”情况基本清零。“美”方面,将打造“金角银边”公共空间200个,完成全市主要通道及节点立体绿化点位285个,整体提升30个街区、30条街巷、650个街角风貌,建成5条美丽乡村特色风貌重点线路。

记者问答 

封面新闻记者提问:群众身边无小事,市城管委在推进“净优亮美”专项行动中,如何聚焦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精准施策满足群众生活的便利需求?同时,采取了哪些机制动员市民、商户等力量有效参与配合,并确保整治成效不反弹、易保持,从而真正推动这项民生工程深入落实?

成都市城管委主任李伟: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作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为各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以来,市城管委以城乡人居环境“净环境、优秩序、亮空间、美风貌”专项行动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以人为本、发动群众、常态长效”,下大力气解决好市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1752725342876.png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聚焦民生关切。市城管委依托12345热线、网络理政平台等渠道,全面系统梳理了市民反映最集中、最迫切的问题,比如物业管理问题、机动车乱停、游商占道经营、违法建设、餐饮油烟扰民等,结合实际研究确定了36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完成时限,确保工作内涵清楚、对症下药、切实管用。

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服务暖心温度。首先是精细管理助力便捷出行。拆除占道打围退围,缩减面积达到了10.9万平方米,完成拥堵路口微整治,实施共享单车重点停放区域“一站一策”管理,清理违规停放共享电单车约9.1万辆,有效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和乱停放难题。其次是精微治理回应民生关切,优化提升街区街巷街角,拓展市民、游客休憩空间,让城市街巷成为市民游客品味“成都味道”、感悟天府文化的重要载体。

坚持发动群众,构建共治共享格局。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让市民群众成为城市治理过程的积极的参与者、成效的评判者和风貌的展示者。一方面坚持开门纳谏,比如,上门问需2732家企业单位,向市民群众、企业单位收集3259条建议意见。另一方面推广“积分制”“门前五包”等举措,引导商户、市民自觉维护“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窗口形象;再就是建立城管、物业、社区、市民联动机制,强化社会力量协同,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实现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参与”转变。比如,武侯区华西坝片区发动退休居民组建“协同人”队伍,推动商家共建共治等,在规范中保留城市烟火气,体现幸福感。

坚持常态长效,持续深化治理机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工作要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和统筹协调,大力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和治理增效,同时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接下来,市城管委将把解决市民身边事与提升成都市城市吸引力、竞争力相结合,将城市治理转化为全民参与的开放系统,为建设富有活力、舒适便利、绿色低碳、安全可靠、崇德向善、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持续贡献城管力量。

央视网记者:市住建局作为城乡建设的主管部门,在建筑工地夜间施工管理方面,将如何担当作为持续推进工作?

成都市住建局一级调研员周军:在夜间施工管理方面,市住建局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严格夜间施工审批,要求各级住建部门严格《夜间施工许可证》发放。其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重点时段(比如高、中考期间)建设工地噪声管理。再就是加强智慧监管,充分利用智能感知设施设备,将疑似违规夜间施工线索推送监督机构和城管部门。最后关切民生诉求。对取得《夜间施工许可证》的建筑工地,督促做好施工前公示、与周边群众解释沟通等措施;施工企业在工地大门张贴噪声投诉二维码,拓展举报渠道。

a460502628e845b3a4bf005cd25365cc.png

下一步,市住建局将持续推进建筑工地夜间施工管理工作。一方面,进一步强化精准防治,对整改不到位、屡查屡犯的施工工地纳入重点监管。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部门联动,加强与生态环境、公安、城管等部门的协同配合,指导施工项目落实降噪措施。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积极推进智慧监管,对违法违规施工工地做到“立查立改”。

人民网记者:在成都市城乡人居环境“净优亮美”专项行动中,为解决农村当前影响村民生活品质的突出短板,进一步提升农村宜居宜业和美水平,农业农村部门有哪些新的突破、新的探索?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宋峰:近年来,成都市坚持以补短板、提品质、惠民生为导向,从群众感受最直接的村庄清洁美化等“小切口”入手,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一是补短强基,用心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底色。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收官之年,我们系统梳理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出现的新问题,结合城乡人居环境“净优亮美”专项行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院落清洁等重点工作,建立乡村路灯照明、小广告清理等突出问题解决机制,实施院落绿化美化,绿树掩映、小桥流水、院落整洁的场景随处可见,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得到有效改善,乡村“颜值”大幅提升。

4788080c3ff941df8ec0aaf018153778.png

二是治理增效,持续激发群众参与内生动力。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集中开展一批“净优亮美”专项行动主题宣传活动。持续推进“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引导村(社区)将房前屋后整洁、生活垃圾入桶、污水规范排放等内容纳入积分制管理,运用“川善治”平台宣传引导群众养成良好清洁卫生习惯。实施全市文明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农村移风易俗突出问题综合治理。推进大地流彩乡村文化振兴行动,组织参与四川省第四届和美乡村农民象棋大赛、省第三届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等“村BA”“村跑”“村歌”特色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发展赋能,全面提升宜居乡村建设品质。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深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实施一批农房功能提升、道路新改建、通水通气、高标准农田、农旅融合、数字农业、冷链仓储等项目,夯实乡村共富共美基础。以150个先行村、150个重点村、10个提升村建设为支点,以和美乡村先行片为引领,初步形成“一村美”到“一片美”进而“全域美”发展态势。

四川新闻网记者:我们了解到,市公园城市局今年结合“净优亮美”专项行动,统筹开展“金角银边”打造工作,您能介绍下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吗?

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副局长周灵:“金角银边”是创新性的城市绿化与空间更新计划,目的是希望通过改造城市剩余空间,比如桥下空间、屋顶空间、滨河空间、低效用地等,打造兼具景观与生态、休闲与文化等多功能的复合型公共空间,也是“园林+”的场景应用之一。

随着大运会、世园会顺利举办,成都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品质有了一定程度提升,但客观来讲,园林景观也还存在新老区域差异、空间分布不均等问题。与此同时,市民群众对园林景观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满足“基础的绿”到希望“更多的彩”,从景观“简单的形”到蕴含“文化的源”,从需要“活动空间”到追求“复合场景”。实施“金角银边”恰好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图片

金牛区抚琴邻里会客厅 图据金牛E社区

首先,寻空间。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一些高强度建设区、立地条件受限区、老旧小区绿地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等指标相对较低,新增建设受空间制约,“金角银边”从现有低效利用的剩余空间中寻找新的增绿载体,通过精管细护,实现聚少成多。

其次,增景观。老旧小区等虽然没有大尺度空间,但有更多的市井烟火、街坊记忆,具备园林景观与城市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础,拒霜而开的芙蓉、清虚有节的翠竹、逆光攀升的地锦,“金角银边”与历史文化街区提升相结合,既增加了景观特色,通过植物景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彰显出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最后,强功能。通过广泛调研,我们将市民们对“15分钟生活圈”建设涉及文化类、体育类、服务类等需求与“金角银边”场景营造相结合,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探索“以用代管”模式,完善场地使用、方案审查、协议签订等程序,优化市场监管、消防、卫生等证照办理,促进文体旅商与生态景观功能复合。

图片

成华区双桥子T立方篮球公园 图据成华发布

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累计实施“金角银边”点位848处,探索实施了双桥子T立方篮球公园、抚琴邻里会客厅等特色点位。成都市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系列工程入选住建部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今年,市公园城市局正结合“净优亮美”工作部署,推进实施“金角银边”点位200处。

成都日报记者:游商治理一直是城乡环境“优秩序”中的“老大难”问题——流动摊贩“打游击”易引发占道拥堵、油烟污染、垃圾堆积,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秩序。双流区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哪些成效?

双流区政府党组成员,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傅成曦:今年初,成都市委部署实施“净优亮美”专项行动,双流区在市城管委的带领和指导下,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按照“开门治理、突出重点、节约节俭”原则,通过化堵为疏、引摊入市,探索打造“双流好市”,系统推进“优秩序”工作。今年3月全区规划建设“好市”11个,已建成6个,初步取得市容秩序优化的效果。以“双流好市·龙桥集”为例,运行以来,服务区域游商问题有效改善,城市秩序类投诉量下降近70%,道路拥堵指数下降18%,街面巡管效能提升,常态化巡查从20人减少为4人。双流区的主要做法有三个方面:

563a78ce-a51a-48ec-a495-6164186e076a.png

双流好市·龙桥集

突出归集功能,推动问题根治。游商治理是长期普遍存在的城市管理难题,2024年双流区全区共收到游商相关投诉近9000件。对此,双流区在市城管委指导下,针对游商散乱无序、污染环境、挤占车道等情况,给出“归集入市”的治理方案,按照“以需定供”思路,在游商较密集和市民投诉较多区域,划定“蓝线”管理服务区和“红线”游商归集区。“蓝线”范围内重在“疏导”“劝离”、禁止摆摊;“红线”范围内重在“归集”“管理”、集中服务,形成统一区域、统一时段、统一亮证的“好市”。“两区”的划清,让“疏”“堵”有效衔接、“三乱”得到治理,“红线”内游商100%依规纳管、油污垃圾不再乱丢,“蓝线”内游商100%动态清零、各类秩序常态保持。

ee2c5d22-8dc4-4503-92a8-11cd2f9ade9b.png

突出方式转变,推动柔性善治。在“好市”建设过程中,双流区秉持服务型管理理念,推动各类参与主体不断转理念、转方式。在执法上,双流区从后端刚性执法转化为前期柔性介入,出台《双流好市便民疏导点建设管理实施方案》,针对“选址、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细化实操指南、工作流程,将全区22个部门纳入“好市”管理服务体系,建立起政府搭台、镇街推动、社区引导、企业参与、市民监督、摊主自治的“六位一体”管理协同机制,整合多元主体、打破治理壁垒,实现需求快速响应,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同时,双流区赋予游商“城市管理合伙人”的新身份,固化其社会责任感,“好市”内充分实现自我管理、规范设摊、稳定经营、志愿服务,发挥其主人翁意识,共同为城乡人居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突出生态建设,推动长效常治。“好市”建设之初,双流区联合多部门进行了深度调研,对各地“好市”的做法进行充分吸纳。双流区打造“双流好市”的目标,始终都是常态维护好区域内城市环境秩序。因此,双流区坚持党建引领,由社区党组织全面参与,推动建立商户自治,实行“街长轮值管家制”,由摊主轮流担任街长管家,负责“好市红线”内的卫生保持、秩序维护、矛盾调解等日常工作;推动强化志愿服务,鼓励商户积极参与区域城市管理志愿服务,作为城市监督管理员,参与“好市蓝线”区域内各类城市管理问题的协同处置;推动引入公益力量,设置公益摊位解民忧,在每个好市点位专门设置10%左右的公益摊位,供该区域内的困难人群和特殊人群使用,体现“好市”服务性、公益性。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