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热搜!上海市民崩溃:今年蝉为啥这么多?专家:多品种遇“大年”
“走在树下突然被‘雨滴’击中,抬头却发现晴空万里——这可能是蝉在给你‘送糖水’。”今年夏天,上海市民遭遇了一场特别的“雨季”。
近日,社交媒体上“上海蝉尿如下雨”的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晒出“中招”经历:有人夜间被蝉鸣交响曲吵得失眠;有人白衬衫在树下秒变“斑点装”;有人无奈发现停在树下的爱车总是沾满黏腻的“雨滴”,甚至还有好奇的市民尝到了“甜味雨水”后恍然大悟。
为何今年蝉大量出现?滴落的液体为何物?是否对人体有伤害?
7月20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周兴苗解释,这与蝉类独特的生命周期有关。蝉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度过,有些种类甚至要蛰伏3~5年才会破土而出。今年恰逢多个品种的蝉同时迎来“大年”,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它们集体亮相,形成了这场“蝉的盛宴”。
“这个现象与今年高温没有太大的直接关联,每年蝉在我国出现的概率本就很大,只是种群数量有差异,今年这样的情况在以往年份也可能出现过,只是大家没有过多关注。”专家补充,除上海外,武汉等其他地区今年也有蝉集中出现的情况,只是上海的这一现象受到了更多关注。此外,当地的环境条件适宜,也为蝉的集中出现提供了便利。
而那些让市民困扰的“树下雨滴”,其实是蝉吸食植物汁液后排出的代谢液,蝉属于半翅目昆虫,以植物汁液为食,属于刺吸式取食方式,其肠道会将吸收的汁液部分排出。这种液体除了水,还含有氨基酸、糖类等营养物质,因此带有甜味,虽然对人体无害,但确实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些许不便。
有趣的是,这些小家伙还挺胆小。当行人尝试快速经过树下时,往往会遭遇更密集的“降雨”——这是蝉群受到惊吓后的本能反应,它们通过快速排液减轻体重,以便更快逃离“危险”。不过专家也表示,蝉的成虫阶段很短,通常只有几周时间,最多一个月多,鸣叫时间不会太长,这场“甜蜜的烦恼”很快就会过去的。
专家解释,要想完全解决蝉鸣难度很大,古人在《诗经》中便对蝉鸣有记载,这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夏天的标志,没必要苛求“完全宁静的夏天”,可自行前往无蝉鸣的地方。至于滴液现象,可通过打伞等物理隔绝方式应对。毕竟,在这座现代化都市里,能邂逅这样一场自然的狂欢,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浪漫?
当秋风渐起,这些夏日的歌者终将谢幕,而它们的歌声,会成为这个季节最生动的记忆。
资料综合:东方网、九派新闻、新民周刊、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