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闰六月来了!本世纪共有六次
一些细心的公众发现,7月24日是农历六月的最后一天,转天,也就是7月25日,并没有迎来农历七月初一,而是闰六月初一。这是怎么回事呢?
图据新华社
何为闰月,为何闰月?
在中国传统的农历中,闰月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是为了解决阴阳历之间的差异而设置的,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中国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它结合了月亮的周期(阴历)和太阳的周期(阳历)。月亮绕地球一圈的时间约为29.5天,因此农历一个月的长度大约为29.5天。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约为365.25天,即一个回归年。由于阴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比阳历少了大约11天,如果不加以调整,几年后,季节和月份就会错乱,例如春节可能会出现在夏天。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考虑到这一点,在编制历法时,为使每月中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一年的寒暑季节变化,采用置闰月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个闰月,这样一来,农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的平均长度就基本相符了。
图片由AI生成
关于闰月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尚书·尧典》中提到“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表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闰月对于协调阴阳历的重要性。《左传·文公六年》也提到“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强调了闰月对于规范农时和民生事务的重要性。
本世纪共有六次闰六月
2025年,农历出现了罕见的闰六月——如果闰月出现在六月之后,这个闰月就被称为闰六月。2025年的农历六月原本应该包含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但大暑这个中气的时间落在了农历七月,导致农历六月没有中气,因此在农历六月之后增设了一个“闰六月”,使这一年拥有了384天的悠长时光。
闰六月并不罕见,本世纪这100年里共有六次,分别是2017年、2025年、2036年、2055年、2074年和2093年。
近期极端高温与闰六月无关
很多人将近期的极端炎热天气与闰六月相关联。“闰六月只是一种正常的历法现象,无关气候异常。”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说。
据介绍,闰六月的出现可能会带来气候上的变化,进而对农业活动产生影响。关于闰六月的农业谚语有很多,如“双春夹一闰,春寒逢秋旱”“闰月不种韭”“闰六月,粮仓瘦”等。这些谚语反映了农民对闰六月气候和农事活动的经验总结。
根据气象学的分析,闰六月可能导致三伏天的时间延后,使得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与雨季重叠,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齐民要术》中就记载,闰六月会导致秋播推迟,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明代的《天工开物》也提到,闰六月多雨,可能导致晚稻烂根,影响收成。2025年的闰六月也可能导致三伏天的高温和多雨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闰六月可能导致晚稻种植时间推迟,农民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气候风险。
图片由AI生成
闰六月特殊的天时特性,导致民间有一些对应的民俗与禁忌。民间视闰月为“虚月”,认为时空秩序暂入特殊状态,在此期间不宜进行过寿、动土、迁居等大事。在一些地区,闰六月还有特定的穿衣习俗,即属蛇者穿红以纳吉,属马、羊、狗者则避红免“火气相冲”。此外,闰月送鞋,寓意子女为父母“添寿走运”,闰月喝茶是乡邻女性借茶聚议农事、联络情谊,闰月聚餐则象征全家团圆。这些眼花缭乱的习俗,其内核都是顺应自然,调适身心。《黄帝内经》载“夏伤于湿,秋必痎疟”,亦提醒人们闰月湿盛,需以绿豆、薏仁等食饮祛湿防病。
资料来源:北京日报、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