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丹心耀舞台 蜀戏新韵倾京华 川剧《丁宝桢》北京巡演圆满成功
洪水肆虐的都江堰畔,一位白发官员面对天灾人祸的夹击,突然振臂高呼:“我的青天是黎民!”——这句响彻川剧《丁宝桢》舞台的宣言,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也激起回响。
7月29日晚19:30,川剧《丁宝桢》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正式亮相,赢得满堂彩。精彩的演出动人心弦,给首都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次巡演是该剧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丁宝桢的清廉形象和川剧艺术魅力真正实现了跨越地域、走向全国。
自2024年11月12日在成都金沙演艺中心首演以来,川剧《丁宝桢》已演出33场,不仅在成都各区(市、县)的剧场、社区、高校轮番上演,还走出成都,先后亮相重庆、遵义、天津和北京,让外地观众一同领略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宝桢精神”的时代内涵。此前,川剧《丁宝桢》还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廉洁文化优秀作品展演展示活动”线上展演剧目,于7月7日 14:30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文艺中国”视频号、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等权威平台展播,进一步扩大了该剧和川剧艺术的影响力。
名臣风骨:历史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丁宝桢,这位晚清名臣的名字,在四川历史上熠熠生辉。在任四川总督期间,他大修都江堰、整顿吏治、廉洁奉公的史实,为后世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川剧《丁宝桢》故事正是取材于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真实事迹。该剧一改常见表现清官忠臣的老旧套路,别开生面,以波澜壮阔的气势重现都江堰历史画卷,以精彩纷呈的故事塑造出一个生动多面的丁宝桢。剧中通过“明暗线”交叉叙事,精彩呈现了他任职四川期间勤政为民、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清白传家的多个片段。
与一般历史剧不同,该剧打破了传统清官形象的公式化塑造。在编剧廖时香的笔下,塑造出了一个特立独行、可亲可敬的形象。该剧中的丁宝桢既是“温暖贴心的慈祥长者”,又是家中“以身作则、洁身自好的快乐小老头”,在官场则“既幽默风趣又雷霆万钧”“以真心换真心”,因此才能光彩夺目、内涵丰富,有血有肉、令人信服。
舞台呈现上,“桢楠树”的意象贯穿全剧——由演员扮演的大树屹立台中,象征着丁宝桢受百姓爱戴的精神品格,也暗喻其名“宝桢”的深意。导演安凤英借用川剧大靠武生的形象,把丁宝桢的内心情感和人物品格做了意象化的表达,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极具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
该剧的音乐同样别具匠心,作曲周玉不仅在唱腔创作过程中采用了以川剧高腔为主的声腔形式,通过这种非常具有川剧特色的演唱形式来对整台戏乃至人物和意境进行深入的诠释;还运用了新的作曲手法,创作出了对剧中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以及意境音乐的准确表达,让丁宝桢及剧中其他人物的舞台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同时,该剧庞大的乐队编制和中西合璧的编排方式,让全剧的音乐、唱腔更加丰富立体、气势磅礴,给观众带来丰富的听觉享受。
匠心独运:梅花奖名角的倾力创作
川剧《丁宝桢》汇聚了国内顶尖创作力量。该剧不仅由著名剧作家、一级编剧廖时香执笔,中国评剧院一级导演安凤英执导,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一级指挥周玉作曲,著名舞台视觉设计师韩江担任舞美设计,著名舞台人物造型设计师李亭逸担任服装化妆设计,还有两位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超、王玉梅担纲主演,充分保证了演出的高水准、高品质。
领衔主演王超为饰演核心人物丁宝桢做出了突破性牺牲——成年后首次剃光头发。他不仅反复研读史料、剧本,更亲赴都江堰实地感悟先贤精神:“丁宝桢是一位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清廉勤政、为民办实事的好官,特别是任职四川总督期间功不可没,大修都江堰造福千秋,非常值得川人铭记。”王超表示,饰演丁宝桢让他感到很荣幸,但是演好这个角色确实有难度,既要符合史实,又要有艺术的加工,要把握好这个“度”。 剧中,丁宝桢和儿子小五的故事生动而又感人,廉洁正气的优良家风不仅是丁宝桢人物品格的重要体现,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丁宝桢和小五在台上是父子,两个角色的扮演者王超和王裕仁在台下也是父子。王超笑称,父子同台合作正是一种寓教于乐的现实教育,丁宝桢良好的家风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
王玉梅饰演的丁宝桢夫人钟春兰则为这部历史剧增添了人情温度。该剧中的钟春兰是一位值得称道的贤内助,她以贤惠、通情达理和大气的品质著称,常常在关键时刻给予丁宝桢支持和理解,在剧中对丁宝桢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外人看他多仰望,我看他呀,就是一个干干净净、快快乐乐、长不大的老儿男。” 恩爱夫妻之间,少了几分严肃,多了几分生趣。王玉梅对人物的理解,让丁宝桢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秉持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此前,川剧《丁宝桢》剧组不仅两度召开专家研讨会,还专门在巡演期间收集专家观众意见,对剧本和表演进行不断完善,不仅将时长压缩至两小时,使节奏更加明快紧凑,还特邀梅花奖演员韩剑光担任副导演,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著名武生一级演员张晓波担任技术指导,对表演细节精心打磨,强化整剧戏曲程式的表达,使该剧的艺术水准和舞台效果都更上一层楼。
时代回响:一台廉政大戏的现实意义
这部凝聚了深厚文化底蕴与历史智慧的廉政题材新作,是由四川省纪委监委指导,成都市纪委监委、市委宣传部汇集各方力量倾力打造,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承办,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创作演出,旨在通过廉洁题材文艺精品的打造,让廉政故事跃然舞台,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
在丁宝桢第七代族孙、宝桢文化研究院院长丁迎春眼中,这部剧承载着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专程从贵州赶来观看的他在观剧后感慨:“宝桢公在四川任职11年,去世已有138年,但成都人民至今能记得他,感念他,在于他清正廉洁,勤勤恳恳办民生实事。作为家族的族长,我更要弘扬宝桢精神,让族人无论身处何处,都实事求是,兢兢业业,保持公心。”
该剧的艺术价值同样获得了众多戏剧界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剧协原副主席季国平特别赞赏该剧讲述丁宝桢关心民生疾苦的主题立意,对剧中通过丁氏父子对比展现的家风主题也十分肯定;四川省剧协副主席刘宁认为该剧“具有当代价值”,避免了说教式表达,很好地将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想表达的思想融入到故事中;著名一级导演蔡雅康用中医的“治未病”理念作比喻,称赞该剧正是一种“治未病”的形式,“是最高级的艺术家用优秀作品对社会风气进行匡正和引导”。
北上之旅:文化使者的使命与荣光
川剧《丁宝桢》的本次首都之行,开启了川剧传播新里程。
对川剧艺术而言,此次巡演是一次突破地域限制的重要机遇。作为川渝共同的文化瑰宝,川剧需要更广阔的舞台展示其独特魅力。在北京这样的文化高地演出,让更多北方观众感受到川剧唱腔的优美、表演的精妙和舞台的写意美学。
对成都城市形象而言,该剧已然成为了一张流动的文化名片。川剧《丁宝桢》是成都深入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高水准的艺术创作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一次生动实践。该剧以丁宝桢的廉政故事为蓝本,将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具有时代价值的文艺精品。不仅通过丁宝桢这一历史人物,向全国展示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当代廉政文化建设成果,还通过艺术化的表达,丰富了天府文化的精神内涵。当剧中都江堰修堰的场景在首都舞台重现,成都“因水而兴、因堰成名”的城市记忆也随之传播。
跨越千山万水,一种精神在传承。当首都的观众听到“硕硕桢楠,其叶蓁蓁”的川剧唱腔,他们将感受到的不仅是一门传统艺术的魅力,更是一座城市通过舞台艺术传递的价值追求。
川剧《丁宝桢》的首都之行,还承载着新时代川剧人的文化自信与艺术使命。从成都的“戏窝子”锦江剧场出发,这台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川剧大戏,将在越来越广阔的舞台上,书写天府文化和川剧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