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去世 享年95岁

来源:看度新闻 2025年08月04日 15:42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55a178ad-191d-41eb-8ad6-c9df6cb9f392.jpeg

许倬云,史学大家,1930年生于厦门,1948年许倬云随父母迁至台湾,1970年定居美国匹兹堡。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历史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2004年荣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2020年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颁“2022-2023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 ,2024年获得唐奖第六届汉学奖。

许倬云被认为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其学术代表作有“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另有“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海内外行销百万册。其作品《万古江河》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

新版《许倬云学术著作集》从政治思想、文化转型、经济结构多个角度展开解读。正如许倬云在《总序》中指出的那样,从《西周史》《形塑中国》到《汉代农业》,虽然成书次序有先后,但这三部著作却是联结为一的。

其中,《西周史》《形塑中国》叙述古代中国自西周建立封建制度以来,经过春秋、战国列国并存的阶段,终于经过秦、汉而实现大一统。这一宏阔的历史进程,先聚后散,然后又再行拼合,最终凝聚成为东亚的大一统国家。在此阶段的中国,政制统一。《汉代农业》又接续陈述了整个过程中经济因素的成分及其融合。最终,中国发展出世界上最早的“精耕细作式农业”,先民们将农舍工业与农业的收获相结合,凝聚为以农业产品为商品的交换经济。这是经济、社会两方面的整合,与国家治理互相配合,进而熔铸为一个巨大的共同体。

六卷本中的另外三本,《水击三千》《熔铸华夏》以及《我者与他者》,其主旨也正是澄清上述巨大“共同体”的形塑过程,以及各个构成单元之间的互相依存。前三部侧重于时间轴线上的进程,而后三部则着力在平面发展上的“互联性”。整套著作集都是从政治思想、文化转型、经济结构多个角度,见证周、秦、汉“天下秩序”的形塑过程,读懂“何以华夏”“何以中国”。

据悉,许倬云始终关注社会,关注年轻朋友的生活。2024年,他入驻微博并发布首条推文,指出学历史的人,责任是将其所感、所触呈现给大众。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养成观察世事、观察往事的习惯。时时刻刻在局外,时时刻刻又在局中的视角。欢迎大家与他交流探讨历史、人生问题。

72847c67-dc1d-4753-8816-4605ad619ed6.png

在纪实访谈节目《十三邀》第八季中,许倬云曾谈及身体状况,他淡然说道:“我的瘫痪是一个问题,骨头和肌肉融合了,神经没法治好,脚也不能动了。”尽管日常生活几乎完全依赖于太太的照料,仅剩两根手指尚能活动,许倬云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贡献。

cae2a259-f61a-4a01-a128-c01b8c158785.jpg

他说:“我希望尽我的余年,帮助我们的年轻人,身心有个安顿”,他鼓励年轻人在“惊涛骇浪”之中扎实自己,不要歪曲自己的知识情感。这也恰好与他过去关于如何通过学习历程观察世界的见解相契合,“我学了一辈子的目标,就是不糊涂”,他说,“不糊涂并不是聪明,是自己不蒙蔽自己,自己不欺骗自己”。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三联生活周刊、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