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如何以天府之国绿水青山,筑万里长江生态屏障
2025年6月末,观山爱好者张巍站在龙泉山顶,镜头再次捕捉到雪山的清晰轮廓。这是成都人在2025年第45次收获雪山美景。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张巍整理的成都半年观山报告,市民张先生阅读后感叹道:“今年6月份有14天都能看到雪山。以前看雪山靠运气,现在‘窗含西岭千秋雪’是日常了。”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成都生态环境”
这份“日常”背后,是一张耀眼的生态成绩单:2024年,成都PM2.5浓度降至32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排名从全国92位跃升至52位,刷新PM2.5浓度历史最优、“优”的天数历史最多、综合指数全国排名历史最高等三项“历史之最”。晶莹雪山,成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最动人的生态注脚。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成都生态环境”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被擦亮的生态底色
2024年,成都一举刷新空气质量三项纪录,综合指数较“十三五”末改善20%,改善幅度居全省15个重点城市之首。雪山常驻,源于蓝天保卫战的科学攻坚。近年来,成都坚持大气污染防治协同发力,同步实施夏季臭氧污染与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强化分区分时分类差异化协同管控,深化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生活源等精细治理。
为了碧水清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共治,出台水污染防治条例,升级污水搜集处理设施,国省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比例保持100%。兴隆湖与东安湖、白河入选全国与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为了净土安居,作为国家第二批“无废城市”,成都建成1400余个无废小区、无废商场、无废工厂等“无废城市细胞”。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成利用设施12座、消纳场17个,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4%。
从天空到土壤,生态本底的系统性提升,让杜甫笔下的千年诗意真正回归市民生活。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成都生态环境”
幸福里的烟火成都,厚植生态根基
生态之美,终要落脚于民生生活。真正的幸福,体现在群众身边的环境“小事”。近年来,成都坚持生态惠民,用绿意浸润品质生活,以民生引领治理方向。实施“五绿润城”“百花美城”“千园融城”生态工程,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累计增绿增景35万亩,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23.6万亩,累计建成1500余座公园、9600公里天府绿道、400公里天府蓝网。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7%。“环城绿道骑行”“龙泉山观日出”成为成都生活新时尚。
让市民感受更为直观的,是身边问题的明显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为此,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制定并印发了噪声、建筑垃圾、污水等专项整治方案,持续开展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专项行动。2025年前4月,12345热线平台转办环保投诉同比减少23.6%。此外,绿水青山正在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变成每一位成都人能实实在在享受到的生态红利。西部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建立,邛崃、大邑入选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白沫江获批开展EOD试点。“夜游锦江”点亮文旅融合,“田园生态商务区”开辟乡野办公新空间——生态的高颜值,成就了经济的高价值,带来了民生的高福祉。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成都生态环境”
奋进中的创新之城,激活城市新动能
美丽成都的画卷,离不开创新之笔的勾勒。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正以改革破题、用服务赋能,驱动生产方式和治理体系的深层次变革。
近年来,成都先后出台了大气、水污染防治条例等10余部地方性法规规章,构建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N”政策体系,健全岷沱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深化环评联动试点与环保“放管服”改革,提升生态环境领域的营商环境。以绿色赋能重塑城市产业基因,以“结构优化”深化源头治理。完成19家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传统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建环保绩效A、B级引领企业298家,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5家。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全市清洁能源占比达62.6%,再生资源资源化利用率90%。光伏、氢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链成势,获批成为全省唯一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成都生态环境”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绿色绘就长远未来
雪山见证生态蜕变,江河印证发展恒心。借着大运会、世园会、世运会等国际盛会的契机,一个绿色低碳、气象万千、努力奋进的成都,正在越来越多的国际舞台上闪耀光芒:获得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入选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连续16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在“城市绿心计划”摘得世界绿色城市大奖,加入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项目,亮相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积极防范气候风险 建设低碳韧性城市”边会,向全球分享成都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实践……
一份份荣誉,是成都生态价值的体现,也是成都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肩负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任的坚实足迹。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成都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