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 “1+5” 分级网络,成都创新打造体卫融合新路径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世卫组织驻华代表一行领导莅临成都市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中心(西区)(成都第一骨科医院建设)调研,实地考察成都体卫融合创新实践与特色服务成果。作为全国率先探索 “市 - 区 - 院” 三方共建体卫融合模式的先行者,成都第一骨科医院以三大球特色门诊为服务支点、以分级体系建设为体系支撑,构建起具有成都特色的体卫融合新路径,为全国体卫融合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成都经验”。
三大球特色门诊:以专业闭环服务守护运动健康,开创项目化诊疗先河
在运动健康服务领域,成都第一骨科医院率先破局,打造成都地区首个以运动项目命名的 “三大球门诊”,将专业医疗资源与运动项目特性深度融合,为运动爱好者筑起科学健身 “防护网”。
该门诊整合运动医学科、足踝外科、脊柱外科、康复医学科、营养科等多学科(MDT)团队,针对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项目的生物力学特征、运动模式及典型损伤机制,构建了 “预防 - 评估 - 治疗 - 康复” 全链条服务体系。从运动前的损伤预防(生物力学优化、神经肌肉训练),到运动中的能力提升,再到运动后的伤病治疗与康复,团队为运动爱好者提供临床医学检查、运动风险评估、康复训练等 “一站式” 服务,确保运动指导更精准、更安全、更有效。
开诊两年来,三大球门诊通过科普宣传、义诊、门诊等形式,已为1.6 万余名运动爱好者提供科学指导;2025年6月,医院与成都市足协、市青少处等机构签约,进一步为协会会员提供专项运动指导,将专业服务延伸至更广泛的运动群体,成为连接医疗与体育的重要纽带。
体卫融合体系建设:构建 “1+5” 分级网络,打造标准化、可复制的成都模式
为让体卫融合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成都第一骨科医院牵头构建了覆盖 “中心-社区”的分级服务网络,以体系化思维推动健康服务下沉。
2025 年,在市体育局、市全民健身中心支持下,医院创新推出 “1+5” 体卫融合工作模式:“1” 即作为体卫融合中心的成都第一骨科医院,“5” 涵盖汪家、青龙、人北、青白江大弯、草堂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覆盖约13万人群。这一 “二级体系” 实现了职能清晰、上下联动的高效运转:
一级(体卫融合中心):聚焦标准制定与技术支撑,建立多人群运动处方库,利用数字技术规范处方开具与服务流程,开展专业人员培训,主导成都地区运动处方行业标准制定;
二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慢病患者初筛、转诊衔接、社区运动指导及数据上传等工作,让专业服务直达群众 “家门口”。
为强化体系支撑,医院联合成都市康复质控中心、电子科技大学搭建共享数据平台,打通医疗、体育、教育数据壁垒,实现 “家 - 校 - 医” 健康档案共享。2025年7月上线的 “运康助手” 小程序,已为上百名慢病患者建立运动处方档案,实现 “中心开方 - 社区执行 - 家庭随访” 闭环管理,为体卫融合插上 “数字化翅膀”。
未来,医院计划在2027年前牵头制定《成都地区常见慢病非医疗干预指南》,推动运动处方医保支付试点,升级 “运康助手” 至2.0版本,将服务推广至15家以上社区机构,覆盖超2000名用户,让 “1+5” 模式在成都全域复制推广。
从三大球门诊的精准服务,到体卫融合体系的全域覆盖,成都第一骨科医院以创新实践诠释了 “运动促进健康” 的深层内涵。此次国家体育总局调研,既是对成都体卫融合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鞭策。医院将持续深化体卫融合创新,让科学运动成为守护市民健康的 “主动力”,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成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