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啦!高温依旧,收下这份“秋补”指南
今天正式“出伏”啦!虽然长达30天的三伏天终于结束,但高温丝毫没有退场的意思。受强盛的副热带高压影响,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几天,我国中东部部分地区仍将持续高温。四川盆地局部地区气温甚至超过40℃。未来几天我国多地不但气温高,体感还会十分闷热,四川盆地、湖北、河南等地部分地区的体感温度达到45℃左右。出门需记得冰袖、遮阳伞全副武装,多喝电解质水防中暑,中午尽量待在室内避暑。

从“出伏”到秋分(今年秋分为9月23日)气候逐渐干燥,昼夜温差加大,气温忽冷忽热,对身体的养护尤为重要,那么“出伏”后应该如何养生呢?
出伏后注意防三病!
防“秋老虎”咬人、防秋燥伤人、防秋乏找人
出伏后要特别提防“秋老虎”的反扑、“秋燥”的侵扰和“秋乏”的困扰——虽然三伏天结束,但“秋老虎”带来的35℃以上闷热天气仍会持续;同时随着空气日渐干燥,皮肤干痒、喉咙不适等“秋燥”症状开始显现;再加上经过整个夏天的消耗,人体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容易感到疲倦嗜睡,这就是典型的“秋乏”。

因为从“出伏”到秋分(今年秋分为9月23日)的这一个多月格外特殊。一方面,“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交替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也会随之调整,此时免疫力本就相对薄弱,加之“夏日无病三分虚”,人体在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消耗后,正气未复,易被病邪所侵。比如这段时间,很多人会出现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多是燥邪侵袭肺部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出伏”到秋分的这一个多月,是一年中气温波动较大、较频繁的时候,可能中午还需要开空调降温,凌晨睡觉就需要盖被子保暖了,身体就怕“一冷一热”。其中,受影响最明显的是心脑血管,这段时间中风、心梗、脑梗等发生率比较高,所以增强养生防病意识很重要。
出伏后如何养生?
记住这几点!
饮食:滋阴润燥,忌贪凉伤脾
出伏后的饮食,“贴秋膘”是绕不开的话题。随着出伏后天气渐凉,食欲逐渐好转,古人这时候就会通过进补来调养身体、恢复体力,这就是“贴秋膘”。北方人爱在出伏吃点饺子,饺子长得像元宝,寓意着“补福”;南方人则更偏爱清淡的汤品,比如老鸭汤,既能祛暑又能滋阴,一举两得。

出伏后,气候逐渐干燥,易犯咳嗽,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复发或加重的时期。这时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洋葱、香蕉、苹果、梨、萝卜、冬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等。建议尽量少吃或不吃燥热、油炸、肥腻的食物,冰镇西瓜、冰激凌等也最好减少。
另外,还需记得多喝水,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最好都能喝一杯。也可以多喝点茶,如荷叶茶、玫瑰花茶等。晚上喝蜂蜜水是个不错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润肺祛燥,还可以缓解因秋燥引起的肠道不畅等症状。
起居:早睡早起,注意通风
出伏后,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我们常说“春困秋乏”,“出伏”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无力,但这是换季时的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相较夏季可以增加一小时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来增加睡眠。此外也要注意早睡早起,少熬夜,合理使用空调,避免冷风直吹。
秋季蚊虫活跃,要注意驱蚊。外出要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因为出伏时气温逐渐下降,雨水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会在媒介物上繁殖。要注意勤通风,可以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床单等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多晾一晾,注意保持一定间隔。

运动:温和为主,避免大汗
秋季“宜收不宜散”,过度出汗会耗伤肺气和津液。可选择清晨或傍晚锻炼,避开正午高温。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瑜伽、慢跑等温和低强度的运动更适合秋季。运动后及时补水,可饮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出伏”之后,自然环境开始萧条、干燥,人的心情也很容易受其影响,产生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要注意平心静气,尽量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可通过深呼吸、冥想、听音乐调节。避免过度焦虑,保持心态平和,降低“肝气郁结”风险。
总之,出伏不是夏天彻底结束,而是吹响换季的号角。咱们得一边防着秋老虎反扑,一边慢慢调整成“秋天模式”。毕竟,接下来就是桂花香、螃蟹肥的好日子啦,收下这份“秋补”指南,养好身体,才能稳稳接住秋天的所有美好呀!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央视一套、冰城新闻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803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