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舆情应对”不是公关术 而是检验担当的试金石
近期,新华视评发表一篇评论称:“舆情通报从来不是一场与公众记忆力的博弈,而是检验干部担当的必答题。”此话切中时弊,也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一些地方舆情应对中的沉疴痼疾。很多公共事件发生后,通报倒是来得很快,“高度重视、开展调查、举一反三、严肃处理”,这些都成了网友们耳熟能详的高频用词,但新华视评指出:少数地方把通报当成是给舆论降温的工具,拖延到热点转移后,相关处置却没了下文。
如果“开展相关调查”成为一种应对舆情的权宜之计,“后续公布结果”的承诺成为“烂尾工程”,伤害的就不仅是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更是对公信力的持续透支。值得警惕的是,处置结果的石沉大海,还会给谣言留下扩散的空间,一旦再次发酵,就会形成更大的舆论风波,进而加剧信任危机。还有一些地方,明明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情,非要等上级发话;明明事实清楚可以及时回应的事情,非要层层上报、耗到舆论升温。“听领导安排、等上级通知”,这样的应对何尝不是一种向上甩锅?
真正的舆情应对不是公关术,而是一道检验干部担当的“必答题”。而要答好这道题,关键在于回归三个“实”字:一是事实为先。舆情爆发后,公众第一诉求是真相。回避事实和关键问题,只会助长猜测与不满。对于那些已经掌握的事实,第一时间披露,对于那些还不清楚的细节,坦然承认并承诺持续调查,才能掌握舆论主动权。第二是实干为要。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踏踏实实干成一件事。公众不在乎通报辞藻多么华丽,而是在乎后续是否有切实行动。该被追责的人有没有追责到位?整改措施具体是什么,如何落地?这些实实在在的进展,才是消解舆情的根本。如果对事情的处理只停留在通报这一阶段,那便是新时代的“纸上谈兵”。第三是实效为本。舆情的最终平息,不是等“热点”过去,而在于让问题“解决”。一次成功的舆情应对,应当推动制度补漏、规则优化,避免类似问题重演。这种以问题推动进步的务实态度,才能真正化危为机,重获信任。
舆情不是敌情,而是民意的镜像。与其费心琢磨公关技巧,不如踏踏实实修炼内功。唯有以事实击穿谣言,以实干兑现承诺,以实效取信于民,才能在每一次舆情大考中,交出一份不负公众期待的答卷。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803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