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ng香!”成都桂花开了,不过这类体质最好远离…
秋风飒爽,满城桂香。入秋后,成都人别提多幸福了,全城都笼罩着一层浓浓的桂花香,怎一个惬意了得。但有部分“过敏人群”却不能大意马虎,因为甜甜的花香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有网友称,赏桂后脸部和躯干多处出现红斑、丘疹,还伴有明显的瘙痒,去了医院服了药,才好了起来。甚至有网友表示,赏花归来后出现胸闷气急、喉咙肿痛的症状,脖子像被人掐住似的,喘不过气,出现严重过敏现象。
花粉过敏症到底是咋回事?我们又该如何避免“惹花粉上身”呢?
引发过敏症状的“罪魁祸首”是花香
据成都市植物园专家表示,桂花花粉其实并不易引起过敏反应,对大部分人而言,真正的“罪魁祸首”其实是它浓郁的香气。国内曾有研究发现,比起花粉,桂花浓郁的香气更容易引起一些过敏性体质患者的过敏反应。

通常来说,桂花香味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害处,但是存在过敏体质、对桂花过敏,以及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在接触桂花香味后可能会引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等表现。
桂花含多种芳香类物质,多具强挥发性,挥发后可被嗅觉细胞捕捉。其芳香油挥发成小分子,随空气水分扩散至几十至上百米,故常“先闻其香,后见其树”。当远处桂花香气飘来,鼻子的嗅觉细胞被激活,处于最敏感的状态时,易过敏人群就遭了殃。
对于易被桂香致(熏)病的过敏性体质者来说,最明智的做法是避而远之并做好防护。如有不适请一定及时就医,同时,建议大家不要随意地采摘路边的桂花,更不要盲目地将采摘的桂花带回家泡水或食用。
生长在街边的桂花为景观树与中药中可食疗的医用桂花不同。路边的桂花树药用价值不大,且大多容易受到药剂、灰尘、汽车尾气等影响,花瓣内可能有害物质的残留,食用将对健康不利。若随意采摘或食用路边采摘的桂花,不仅损坏了花草树木,带回家后处理不当可能造成急性中毒,建议大家到超市选购加工好的干桂花进行食用。
不只是桂花,入秋以来,成都市秋季的花粉易致敏植物都逐渐开花,花粉致敏植物种类增多,过敏人士需引起重视。近期,苋科、葎草属和木樨科植物木樨都正值盛花期,蒿属和藜科植物也即将进入花期,上述杂草类为四川广泛分布的杂草,敏感人群要注意避开上述易致敏植物。
>苋科花序

>葎草

花粉高峰期哪些人群更易受影响?
过敏和免疫力之间存在着密切且复杂的关系。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同时对自身组织保持耐受。
而过敏反应本质是免疫系统“防卫过当”。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人体对过敏原产生异常免疫反应而引发的。
一般来说,过敏体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尤其是有家族过敏史的人,如父母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或湿疹等,子女的过敏风险会更高。此外,儿童、老年人以及免疫力异常、紊乱的人群也更容易过敏。
过敏反应的表现取决于如何接触到过敏原。花粉四处飘散时:若它们沾染到了眼结膜,就会引起结膜炎,表现为眼红、眼痒;若它们由鼻腔吸入,就会引起过敏性鼻炎,表现为鼻痒、打喷嚏、流鼻涕;还有一些花粉的颗粒很细小,被人体吸入支气管,就会引起咳嗽、气喘;有些人去郊外玩,在草丛里钻来钻去,身上沾到花粉,就会引起接触性过敏,导致皮肤瘙痒、皮疹。
当然,空气中的花粉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吸入,所以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最为常见。
预防花粉过敏关键在于防护
作为一种由花粉直接引起的疾病,花粉过敏症对人群影响力的强弱直接取决于空气中花粉浓度的高低。监测显示,14时至20时是一天之中花粉浓度最高的时段。该时段温度较高、风力较大,有利于花粉播散。过敏人群想要预防或减轻不适,这一时段尽量避免外出,如要外出,尽量选择花粉浓度较低的时间段行动,如清晨和晚上。
此外,花粉高峰期应关闭门窗减少空气流动,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配合使用新风系统或者空气净化器;佩戴防花粉眼镜能减少约65%的花粉颗粒与眼结膜接触;佩戴防花粉口罩、应用花粉阻隔剂,也能有效过滤花粉。
值得注意的是,雷雨对空气中花粉颗粒的洁净能力差,且能使花粉颗粒溶胀破碎成致敏性更强的小颗粒,应尽量避免在雷雨前后外出活动。
一般来说,羊毛衣服比棉布和化纤衣服更容易产生静电吸附花粉,因此外出尽量选择表面光滑材质的衣服。回家后要及时洗手、洗脸、更换外衣,把吸附在衣服和身体表面的过敏原去除。
花粉过敏,如何用药治疗?
如果大家做了以上这些工作,依然出现了过敏症状,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过敏呈进行性加重的患者还可考虑进行脱敏治疗。
一些鼻喷激素类药物、口服抗组胺药物都可有效缓解过敏症状。不过,要注意规范用药、遵医嘱用药,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口服药物效果不佳或从事户外工作、不能避免长时间接触花粉的患者,可以选择注射单克隆抗体,对于减轻过敏症状有着很好的疗效,一般1剂注射效果可持续14至28天。
花粉过敏不要挺着,如不及时医治,可能会发展为鼻窦炎、鼻息肉、支气管炎、哮喘等更加严重的疾病。一旦出现症状,要及时就医、规范用药。
资料来源:成都公园城市、成都市植物园、北京日报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803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