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大学生上技校:“回炉”不是目的,“淬火”才是真金
今年秋季,高校生“回炉”上技校一事备受媒体关注。据媒体报道,刚刚过去的2025年秋季开学季,全国多地的技工院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新生。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招生人数超过240人再创新高;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30多名已持有大专、本科文凭的毕业生进入智能制造技术、智能装备运行与维护等专业“回炉”重修;鲁北技师学院,该校预备技师班第二年招生117人。如今,全国多地密集出台政策,鼓励技工院校开设大学生技师班,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曾被视为异类的“本升专”,在不知不觉中已成寻常事。

鲁北技师学院预备技师班的学员们正在学习机械臂操练 图据海报新闻
“本升专”的背后,是大学毕业生们正在挣脱“学历枷锁”。在社会上找过工作、碰过壁的年轻人们发现,一纸文凭不再是畅通无阻的“万能钥匙”,企业需要的不是镀金的证书,而是能实际创造价值的能力。当理论知识碰上一颗拧不紧的螺丝,后者可能更让老板头疼。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今年8月,鲁北技师学院首届预备技师班的32名同学就被世界500强企业魏桥集团“抢走”,整班顶岗实习。大学生们放下身段去学一门硬手艺,不是“读书无用”,恰恰是他们变得更务实、更聪明了。这是一种“接地气”的成长,他们不是在否定过去四年的学习,而是在为它找到一个能落地的支点。
当然,这一现象也给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随着时代发展,各行各业都有了新变化,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确实出现了“你教你的,我要我的”脱节与错位。四年的理论积淀若无法转化为产业所需的实践能力,无疑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大学生上技校,可以看作是他们应对就业市场的“灵活战术”,但长远来看,我们的高等教育也需要在“学以致用”上多下点功夫。大学教思想、教方法,技校教应用、教手艺,让学历和技能成为一个人行走社会的“两条腿”,而不是彼此对立。
说到底,“回炉”不是学历的降维,而是能力的升维。它代表着我们这个社会,正从一个看重“牌子”的社会,慢慢转向一个更看重“真本事”的社会。这对于年轻人,对于企业,对于整个国家的职业教育观念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803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