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徐世海的“卧底”救援 是暗夜灯塔更是看见
2020年5月,在17岁的儿子为自己打好洗脚水的第二天,徐世海永远地失去了他的大儿子。前一天爷俩还一块爬山,可第二天凌晨,孩子就毫无征兆地从小区顶楼一跃而下,徐世海无论如何都想不通为何会这样。之后他翻看孩子的手机发现了一个难以窥见的隐秘角落:网络“轻生群”。
徐世海在群里发现教唆的绝大多数是成年人,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伪装成12岁的小学生,潜入那个夺走他儿子的“黑暗世界”,能救一个是一个,在他看来这是父爱延续,他要把那份无处安放的、对儿子的爱转化为拯救其他孩子的力量。他要亲手抓住那些和他儿子一样,正在坠落的生命。徐世海的救援方法,其实是最朴素却也最深刻的心理干预。他在群里没有居高临下地去说教,而是用所谓“同类”的语言进入他们的世界。他发红包获取信任,用“看吉时”先稳住对方,目的是拖延时间争取救援,其实这些行为的本质是 “共情”与“陪伴”。他觉得这能让那些孩子感觉到“被看见”和“被听见”,这种联结感,有可能是他们最初在现实中缺失的。于是这些年他在凌晨两点救下跳河的孩子,在五个少年烧掉书包的楼顶,与警方合力抢回生命。救人,徐世海觉得也是在一次次地尝试“救回”自己的儿子,完成自我救赎。徐世海也会因为一天内接到三个曾被他劝回的孩子最终离去的噩耗,在街头和朋友抱头痛哭。可能在他看来,家长的爱不再只是给孩子做饭交学费,而是对他说你在哪儿,我陪你聊聊。
五年下来,徐世海现在有点扛不住了,慢慢退出一线,值得欣慰的是,更多志愿者接过了火种。这个故事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核心,已不单是网络世界的危险,更是那堵常常横在亲子之间的“沉默之墙”。徐世海用自己的方式向所有父母诉说,在孩子为你端上洗脚水时,别忘了看看他们的眼睛,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因为真正的守护,从来不是事后的救援,而是日常的看见与连接。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803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