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时评|雕塑引争议 该不该一拆了之?

来源:看度新闻 2025年10月15日 16:13

云南荒野之国的几座雕塑,最终没能逃过被拆除的命运。当一小片追求奇思妙想的艺术荒野,莽撞地闯入一个被流量和标准化审美统治的公共空间,它唯一的结局,就是在众口铄金中“被消失”。

争议的核心集中在“人体蜈蚣”与“三面女孩”两座雕塑作品上,有人认为它们造型诡异,看着有点阴森,这点我同意。不过要说看了让人产生不适、甚至非得拆了,那倒是值得讨论一番。豆汁儿除了老北京,十个人尝了九个人不适,也没见过有人非得要求豆汁儿下架。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这些雕塑啊。

在生活类平台上,这个景区被排在丽江景区好评榜的第二名,甚至高于丽江古城和束河古城。但不喜欢这些雕塑的网友称:主要问题在于景区未作预警。这就又有点奇了。端上一碗螺蛳粉或者臭豆腐不需要预警,看雕塑倒需要心理缓冲期了?而且,艺术作品如果都需要预警,这个标准又该如何制定呢?艺术创作本来就应该高于生活,它固然需要考量大众的接受度,但一旦“我不喜欢”就等同于“它不该存在”,其结果,将是所有艺术创作都变得千篇一律,所有作品都沦为甜腻的、安全的、绝不会出错的“温馨”模板。这难道不才是最可怕的“引人不适”吗?

“人体蜈蚣”与“三面女孩”,在网络的二次加工下,早已不再是它们本身。它们被配上暗调滤镜、惊悚BGM,被打包成一条条猎奇的短视频,扔进了最不具包容性的舆论场。在这里,没有语境,没有前言后语,只有被刻意放大、用以激发最直接生理不适的碎片。这根本不是艺术批评。

景区在流量带来的舆论压力下低头,看似顺应“民意”,实则是向这场网暴缴械投降。真正的解决方案,或许不是简单地拆除,而是“划界”。将那片“荒野”明确地标识出来,让好奇者进入,让不适者避开。这既是对艺术的尊重,也是对公众选择权的信任。遗憾的是,我们选择了最懒惰的方式:拆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