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水到“智水” 一起看千年工程背后的中国智慧
清泉复涌、河湖焕新,“十四五”期间,随着河湖水系的连通和生态补水的加强,许多河流湖泊也恢复了水域的面积,像京杭大运河、永定河、西辽河等一大批河流也在断流多年以后实现了全线贯通、全线有水。“十四五”期间,我国还建设了一大批灌区工程,加强灌区现代化建设和改造,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粮食稳产丰收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都江堰灌区是中国最具规模的大型灌区之一。“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都江堰这座现存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大型水利工程,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沿用至今。它既是世界灌溉遗产,还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旅游景区。如今,古老的都江堰也焕发了青春,让我们跟随总台记者蒋林,到都江堰灌区走一走,聊聊这里的新变化,看看“十四五”期间的新发展。
总台记者 蒋林:欢迎大家来到都江堰灌区,我现在是在灌区渠首段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我身后不远的地方,就是著名的鱼嘴。过去2200多年的时间里,虽然它的形制和位置有过微调,但是它基本保持了当年李冰父子在修造都江堰时候的设计理念,那就是以鱼嘴分水,引水进入人工开凿的内江和渠系,从而灌溉天府之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的都江堰灌区的灌溉总面积大概是282万亩。而您知道吗?到了“十四五”的末期,也就是今年的10月份,都江堰灌区的灌溉总面积已经达到了1165万亩。
灌溉面积更广 服务保障人口更多
如果我们参照一下“十三五”时期的数字,会发现在这五年的时间,都江堰灌区的灌溉总面积又增加了74万亩。而其实这五年更重要的变化还是来自都江堰灌区管理机制的创新,以及以数字化为手段的管理方法。2021年,经过中央和四川省的批准,最终成立了现在全新的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开始实施水资源统一调配和全灌区的一体化管理。
就在我们拍摄的过程当中发现外江的两孔闸门正在缓缓开启,而这个指令就是从距离我两公里以外,“十四五”期间刚刚建设的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发出的。
这里就是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除了指挥与调度功能外,每年夏季四川进入主汛期,岷江形成洪峰以后,这里也是利用现有的水利设施削减洪峰,保证下游安全的前线指挥部。
物联网数据整合 让灌区管理更精准
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字孪生和物联网大数据整合,岷江上游的来水情况、天气情况、渠首段所有闸门的运行状态及干渠的水量分配都能够一目了然、远程管理。它就如同为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配备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并且还安装了“智慧大脑”。
跟随都江堰灌区引流而来的岷江水,我们现在来到了距离都江堰水利工程110公里的眉山市黑龙滩水库。滚滚而来的远距离调配的水源正在向黑龙滩水库进行季节性的补充,现在的都江堰灌区已经形成了一个总储水量23亿立方米的水库网络。
更加年轻和充满活力的都江堰灌区,也将用自己的努力护航四川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