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把课间休息还给孩子 先要搬走观念的“大山”
课间十分钟都落实不了,现在又来推行课间15分钟?最近,教育部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主要包括: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等。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条就是鼓励推行“课间15分钟”。
教育部的这项措施当然是好的,不过要说到怎么落实那可就有点难了。上节课的老师拖一下堂,下节课的老师再要求提前3分钟进教室,原本10分钟的课间休息,掐头去尾之后,也就只够一路狂奔去上个厕所,就算是增加5分钟,可能连下楼的时间都不够,哪里来的什么课间活动?
这两年,呼吁把课间休息还给孩子们的呼声从来就没停过,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过相关规定,可但凡去问问孩子和家长就知道,这个问题,还真不是出台一个措施、一纸通知就能解决的。学校等于学习知识的地方,知识只等于书本知识,而检验书本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分数,这个观念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分数成了指挥棒,任何影响分数的活动都被视为“可以优化掉”的内容。
其实想想看,课外活动这个提法本来就很可笑,难道只有老老实实坐在教室里刷题才叫上课吗?只要怀着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兴趣,生活之中完全可以处处是课堂!不管是10分钟还是15分钟,只有将课间休息真正还给孩子,才是打破“唯分数论”的关键一步。这短暂的喘息,是学习处理人际关系、释放天性和管理情绪的“隐性课堂”。在追逐嬉戏中学会规则,在自由交流中收获友谊,这些无法量化的成长,恰恰是心理健康与健全人格的基石。
因此,落实课间15分钟,远非简单的时间延长,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纠偏。它要求学校敢于把“空白”还给学生,更要求我们全社会转变“坐教室才是学习”的固有认知。唯有如此,政策的善意才能穿透“掐头去尾”的现实,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那本该属于他们的、鲜活而宝贵的15分钟。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803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