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看度深观察 | 金钟收官,蓉城余韵!六年四届的双向奔赴,奏响“国际音乐之都”新章

来源:看度新闻 2025年10月29日 22:14

金钟悠扬,浸润蓉城。10月29日,随着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成都圆满落幕,一场持续六年、横跨四届的音乐盛宴暂告段落,留下的不仅是绕梁余音,更是一座城市与一项国家级大奖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生动印记。这场“双向奔赴”,正以磅礴的交响,为成都“国际音乐之都”的建设谱写着璀璨新篇。

4D200099840D9351C30E09DE3B5A8D52.jpg

四届金钟,布满星光璀璨的成都印记。

2019年,第十二届金钟奖花落成都,正式开启了这座城市的“金钟时间”。近300名顶尖选手角逐20个奖项,40多场高水平比赛向社会开放,8场主题音乐会和惠民演出,使金钟奖不仅是竞技擂台,更成为惠及全民的“休闲课堂”。这届金钟奖以鲜明的文化导向,完善的评奖机制,以及其专业性、大众性和惠民性,为成都与金钟奖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第十三届金钟奖在蓉城奏响了更宏大的乐章。来自全国各地的266名选手竞逐殊荣,44场专业赛事与8场高水平音乐会交相辉映。通过权威赛事、高端演出、基层惠民活动的立体呈现,让“全城皆音乐、全域推人才、全网齐关注、全民共参与”的城市文化氛围日益浓厚,金钟奖的品牌影响力与城市文化魅力深度融合。

2023年第十四届金钟奖实现新的飞跃。42场专业赛事、6大演出活动汇聚260余位青年才俊,赛事通过融媒体广泛传播,累计观看超2.5亿人次,全平台曝光量突破5亿,多项数据创历史新高。“名家话金钟”“金钟之星成都行”快闪等创新活动,更让金钟奖深入城市肌理,极大提升了奖项的溢出效应和社会效益。

刚刚落幕的第十五届金钟奖更是实现历史性突破。奖项设置升级,恢复作品奖并新增表演奖,总数由20个增至40个,是全国性文艺奖项中首个增项增量的奖项;活动规模空前,80余场活动涵盖产业博览会、国际座谈会等,吸引上千业界人士、数万观众与数十万市民参与;服务持续优化,门票多渠道发售,赛事直播覆盖开闭幕式及关键场次等。还有杨洪基等艺术家领衔的快闪、张宇等金钟奖获得者深入基层的分享,彰显了金钟奖的艺术普惠性。此届盛会,为成都文商旅发展注入了深厚音乐动能,将“奖城融合”实践推向新高度。

图片

10月23日,新都区桂湖公园升庵书院内,著名歌唱家杨洪基与成都本地孩童及广大市民共同演绎经典名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大家在音乐的流动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四度携手,成都与金钟奖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化活动范畴,而是升华为一场“奖城共生、双向奔赴”的佳话。

成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实的产业基础与巨大的发展潜力,为金钟奖的落地提供了优质土壤;而其极高的专业水准、高效的组织能力以及由108个专业场馆构成的硬件支撑,更为这场音乐盛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保障。以金钟为引擎,成都音乐产业也乘势腾飞,截至2024年,成都已汇聚6.5万名音乐创作人才、3600余家音乐企业,音乐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韩红工作室、戴玉强声乐艺术中心等高端机构落户成都,美国费城交响乐团等国际名团到访,持续强化着成都“国际音乐之都”的全球影响力。

音乐的价值,归根结底在于服务人民。对市民而言,金钟奖带来的文化红利触手可及。四届赛事期间,“金钟之星”惠民演出、音乐大师讲堂等千余场公益活动走进社区与校园,街头互动演出辐射普通市民,让高雅艺术融入日常生活;本土原创音乐也借势崛起,交响乐《金面》、歌曲《玉盘》等“成都造”不仅登上金钟奖舞台,更入选全国优秀作品、登陆央视春晚,激发本土创作活力。2024年,成都与中国音协签约承办第十五至十七届金钟奖,标志着这份“奖城情谊”进入新阶段。

0fdbc86c7d389e4ece927475c7813754.jpg

一曲金钟响,一座成都韵。金钟奖虽然暂时收官,蓉城的韵律却始终长存。从2019年金钟奖首次西进落户成都到2024年再次签约锁定下一个三届主办权,这场国家级音乐盛会与成都的联姻,早已超越赛事本身,成为文化与城市命运交织的范本。六年四届的积淀,金钟奖已化作成都建设“国际音乐之都”的坚实步履。未来,随着金钟奖的持续举办和音乐产业的深入发展,成都必将以其独特的音乐气质和蓬勃的文化活力,在世界音乐版图上奏响更加辉煌的乐章。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