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正文

“熊猫养老院”里的宝贝

来源:封面新闻 2025年10月29日 16:34

10月27日,是第9个“国际熊猫日”。在熊猫中心都江堰基地,有一片未对外开放的区域。

进入基地,走过一片曲径通幽的竹林之后,来到了基地康养区。在这里,你会发现时间仿佛被按下了慢速键。

这里居住着10只老年大熊猫,它们的平均年龄接近30岁,相当于人类的百岁寿星。时间在它们身上留下明显痕迹,有的在标志性的眼圈周围,毛发逐渐变白;有的牙齿磨损得厉害,已经咬不动竹笋;还有的肌肉变得松弛,开始消瘦……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大熊猫常见的高血压和白内障,也会很配合地伸出“熊掌”,完成抽血、量血压等日常检查……

在这个全球唯一的“熊猫养老院”,它们都在被呵护着老去。

它们每天的饮食中,谁的药需要塞在窝窝头里混着吃,谁不吃窝窝头要多喝盆盆奶,谁的盆盆奶里又需要加维生素……每个方案背后是一段需要极度耐心和专注才能完成的摸索。

“这些高龄大熊猫,都是我们的宝贝。”作为康养区工作站站长,这是徐娅琳守护大熊猫的第29年。她照顾过每个阶段的大熊猫,从刚出生的幼崽到如今的大熊猫爷爷奶奶,她总觉得这也暗暗耦合了自己的人生,“我算是和大熊猫一起变老。现在我们把它们照顾好,看着它们能吃能睡,就是我最开心的事。”

青城山下的熊猫中心都江堰基地,被称为全球唯一的“熊猫养老院”

被爱着老去的它们

其实,工作在康养区的每个人,都能像说绕口令似的,道出大熊猫们的不同习惯。

33岁的“跷远”,是这里唯一一只不吃窝窝头的大熊猫,它在夏天喜欢喝盆盆奶,在冬天又喜欢吃特制米糊。

31岁的“海子”,来自野外的它曾创下大熊猫界最高龄产妇的记录。如今,“海婆婆”的肠胃和牙口都不大好,每天需要把竹子剥好了给它。

29岁的“英萍”食欲不大好,也不爱吃竹叶和竹秆。大家琢磨琢磨后,开始将竹叶剪碎,拌在胡萝卜、苹果里让它吃。

徐娅琳正在喂大熊猫“海子”吃盆盆奶。“海子”31岁了,来自野外的它曾创下大熊猫界最高龄产妇的记录。

类似的,还有的大熊猫牙齿磨损了,只能吃竹叶;有的大熊猫只吃把笋壳去掉的竹笋,有的只吃把笋头砍掉的竹笋;有的喜欢吃苦竹笋,有的喜欢吃金竹笋,有的喜欢吃斑竹笋,还有的只吃米糊……

于是,与大熊猫爷爷奶奶们缓慢踱步的闲适不同,康养区里每个人的一天都被大熊猫们的四次进食、吃药、日常检查塞得满满当当。在直线距离不过百余米的圈舍,徐娅琳发现自己每天基本上要行走近两万步。

“老年大熊猫是我们人为给大熊猫分的阶段。”谈到入住康养区的标准时,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兽医邓林华表示,20岁以上的大熊猫叫老年大熊猫,但不等于大熊猫到了20岁就要住到康养区,主要还是要根据它的身体状况来判断,是否需要集中管理和精细化照护。

因此,对于居住在康养区的大熊猫而言,最关键的就是康复疗养。

“大熊猫不会说话,所以需要我们更有耐心和细心。”最近,徐娅琳就发现,年纪最大的“白云”,两只眼睛的白内障有些微加重,“很明显能看出来,它的眼睛没那么清澈,有灰白色的斑点。”

34岁的大熊猫“白云”正在进食。“白云”的出生改写了熊猫中心卧龙基地十年无人工繁育熊猫出生的历史。这位功勋大熊猫在美国生活了23年后,荣归故里。

尽管对于已经34岁的大熊猫“白云”而言,它的身体状况一直维持在很好的水平,但徐娅琳还是会觉得心疼。这是一只性格温和的大熊猫,随时都将自己舔得干干净净,看着像一大块松软的云朵。以前,它看见粪便要绕道走,但现在它明显动作迟缓了,有时候反应不过来附近有粪便,直接就坐上去了。

“大熊猫觉得不舒服的时候,就会哼哼唧唧。”徐娅琳形容,就跟老人生病时一样,没有力气,面露难色,“这时候就需要兽医来做详细检查。”

当然,除了日常细心观察,还有数据记录。在康养区的办公室,一张表格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那是每只大熊猫每天的体重和排便。此外,还有一周两次的量血压。

“它们是家人般的存在”

要想给大熊猫量血压、抽血,一般需要两个人。饲养员在一边爱心饲喂,兽医同时做检查,但即使是这样,也需要建立在长久的信任之上。

这样的信任,就累积在日常一点一滴的真心守护中。

在康养区的大熊猫,都不同程度地患有老年大熊猫高发的高血压和白内障,此外,各自还有不同的病痛。如何让对气味极度敏感的大熊猫吃药,这让徐娅琳和同事们想尽了办法。

尽管最常见的是将药塞在食物中,但是,具体是哪种食物才能让大熊猫混药服,每只大熊猫都有不同情况。

有的需要将药塞在胡萝卜里,有的是将药塞在窝窝头里,再撒上点蜂蜜,还有的则是把药拌在苹果里……要摸索出每只大熊猫适用的服药方子,方法无他,只有一次次试,一点点观察。

“比如说维生素,刚开始我混在盆盆奶,‘蜀兰’就把奶喝了,药吐出来了。”徐娅琳笑道,“后来我们把维生素捣碎了,融化在奶里,它就乖乖喝了。”

31岁的大熊猫“蜀兰”长着张标准的“包子脸”,尽管它也是人类“百岁寿星”的年纪,但还会跟个小孩一样。有次,它将自己喝奶的盆盆咬得坑坑洼洼,还得意地在地上扔来扔去。徐娅琳跟它说,“这是你喝奶的盆盆,你要是咬坏了,就没有了。”

“蜀兰”眨巴眨巴眼睛,好像听懂了一般,它再也没咬过自己的喝奶盆盆。但当徐娅琳想给它换了个新的盆盆时,“蜀兰”以拒绝喝奶,抗拒新盆盆。于是,那个边缘被它咬得大坑小坑的盆盆,成为10个盆盆中最显眼的存在。

还有“高高”,就是那位因为三次放归三次回来,被戏称为自己争取“编制”的“高姥爷”。如今,饲养员们都叫它“奶高高”,因为感觉它就像老小孩一样。

饲养员给大熊猫“高高”喂食,幼年的“高高”在野外受伤,一只耳朵缺损。获救后它对人类非常依赖,三次放归三次回来。

“高高”因为脊椎有问题,它坐不下去,吃东西的时候就是蹲着的姿势。用徐娅琳的话说,“高高”是最好养的“猫儿”,“喂什么吃什么,吃饭吃药都很乖,再多药,塞在苹果里,它就乖乖都吃了。”

围着大熊猫转了快30年,徐娅琳概括,熊猫崽子和成年大熊猫,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但是老年大熊猫,“它们是家人般的存在。”

那是一种静默流淌的信任感。

31岁的大熊猫“海子”,如今动作慢慢的。每次叫它吃饭,它都还要在院子里缓缓走上一圈再回来。工作人员从来不会催这位“海婆婆”,等它慢慢来到跟前。“海子”喝奶是用舌头一点点舔,徐娅琳就将盆盆托在手上,隔着铁栅栏让“海子”慢慢喝。

徐娅琳正在喂大熊猫“海子”吃盆盆奶。“海子”31岁了,来自野外的它曾创下大熊猫界最高龄产妇的记录。

顺手地,她把“海子”睫毛上沾着的小树叶拿下,“海子”没有任何反应,依然沉醉在它的盆盆奶中。

陪它们一起写时间的故事

在康养区,日子好像就在饲养员们每天的清洗圈舍、喂药喂奶、剪竹叶、兑米糊、做检查中,缓缓流过。

但终归,有些许不同。

“我们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将所有大熊猫叫醒,再给它们备药。”徐娅琳和同事们的共识是,要确认每只大熊猫今日安好,美好的一天才算开始。

因为在这里,所有人都更加直面着衰老和逝去。

饲养员王燕芳总会想起大熊猫“英英”,那是一只爱干净、慈祥又温柔的大熊猫,“第一次看见英英的时候,它就跟个‘老佛爷’一样坐在那里。”2023年的夏天,7、8月开始,“英英”先是活动量越来越少,吃也吃得越来越少。

“我们都很难受,就一直跟它说话,‘英英呀,你是不是很难受呀,你就是不会说话,你要会说话,你就能告诉我们了。’”王燕芳记得, 每次说完这些,“英英”就会抬头看他们一眼,然后眨眨眼睛,“我们觉得它懂了我们的话。”

2023年8月,31岁的“英英”因病抢救无效死亡。王燕芳陪伴它走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程。

“当然会难过。”但客观上,王燕芳知道,“英英”已是少有的长寿大熊猫。作为一只野外抢救回来,在圈养条件下安然生存的大熊猫,它的基因已经延续,它的故事也不会因它死去而消亡。

“不管是对熊猫或者对其他物种,生老病死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已有20年工作经验的兽医邓林华,救治过不少患病大熊猫。在他看来,每位饲养员和兽医,面对大熊猫的离开,心理上肯定会有起伏,但大家最终都会以更加专业的态度来面对和适应。

“那是一种深深的遗憾和前行的笃定吧。”邓林华坦言,随着大熊猫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能力逐年提升,大熊猫的寿命也在增加。“但大熊猫寿命越来越长,它们表现出来的病症也越来越多。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和研究方向。”他相信,只有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做好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才能更好地维护大熊猫的健康,减少大熊猫的病痛。

因为老年大熊猫普遍牙口不好,剪竹叶、剥竹笋是饲养员们的每日必修课

对于徐娅琳和她的同事们而言,每当大熊猫身体有恙时,他们都会全天轮班,24小时都有人坐在圈舍外,时刻监控着情况。当看着病重大熊猫一点点好起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他们形容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感。

时间慢悠悠,又是一年冬天至。每当出太阳时,康养区的老宝贝们就会爬上院子的木架,懒洋洋地晒着,时不时动动脚掌,再舒服地哼哼两声。

“那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在徐娅琳心里,和大熊猫相处的每时每刻都很幸福,“时间的故事,我们陪它们一起写。”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