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多地首个秋假落地,以实践破题,让好政策释放真福利
近期,四川、浙江、广东等多地中小学相继迎来史上首个秋假。这一新兴假期是教育部门响应“五育并举”、优化教学安排的重要举措,旨在将学生从课堂引向自然与社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随着秋假到来,各地一系列配套措施也相继推出: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场馆开展假日实践活动;铁路部门增开列车并推出票价优惠;许多学校也宣布提供免费托管服务。这些举措体现了政府将假期真正回归家庭与生活的努力。
首个秋假的落地,也引发社交媒体的激烈讨论,既有对孩子们拥有更多自主成长时间的期待,也不乏对政策落地的现实担忧。
一方面,秋假确实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课外成长契机。航旅大数据显示,秋假期间成都至三亚、成都至海口等航线热度飙升,部分航班甚至售罄。11月12日假期首日,成都东站馆内客票预售30.4万张,学生票及儿童票预售6.7万张,出行量明显增多。川内及周边省份的高速公路迎来小高峰,不少家庭抓住了这个机会带孩子外出旅行,拓展视野。
另一方面,政策执行中的不少难题也接踵而至。首当其冲的是双职工家庭面临的“看护难”。不少家长在相关问政平台直言:“孩子放假家长不放假,很难照顾。”“家长年假有限,孩子一年却有寒暑假和春秋假,无法平衡。”种种困扰道出了无数职场父母的无奈。同时,市场机制也给家长的钱包带来了考验。数据显示,秋假期间往返四川、浙江等地的机票均价同比上涨约7%,出行成本上涨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原本的育人假期,反倒成了家庭的额外负担,这显然背离了政策初衷。
面对第一个秋假执行中的挑战,我们需要认识到,任何新政策的推行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秋假不是教育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
教育部门要将“托底”责任扛在肩上。不能“一放了之”,确保学校严格执行“应托尽托”原则。开展托管需求的精准摸底,合理统筹师资力量,科学设计活动内容,将“看管式”托管转变为以拓展素质、培养兴趣为主的丰富体验;明确托管服务内容标准,要求学校提前公示每日活动方案,并建立畅通的监督反馈渠道,让政策真正惠及每个有需要的家庭。
社会企业适度“托举”形成联动合力。适当的弹性安排既能成全亲子陪伴,又能通过人文关怀提升团队凝聚力,实现多方共赢。例如浙江嘉兴多家企业已推出带薪“秋假亲子陪伴日”,让员工享受最多6天带薪假期,并配套旅游补贴。这样的创新合作,让好政策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福利,让秋假政策的受益者不仅是学生,更惠及整个社会——亲子游拉动文旅消费,实践体验提升教育质量,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后,长远来看,能间接提升生育意愿,助力人口均衡发展。
教育改革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探索春秋假制度,与其驻足观望,不如放手一试。只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宽容与理解,为好政策留出试错与完善的空间,这场大胆实践定能在查漏补缺中日益成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更加适宜的土壤中茁壮成长,让好政策真正变成好福利,让大众感受到好政策下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803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