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成都温暖常在!跟着金鸡奖影帝易烊千玺 看成都如何托起“小小的我”
11月15日晚,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各大奖正式揭晓。易烊千玺凭借《小小的我》中的刘春和一角获得最佳男主角,成为金鸡奖首位00后影帝。
该片以成都市残疾人龚苏、范雄为原型创作,全程在成都拍摄。影片中,新都桂湖公园、金沙遗址博物馆金面具、玉林东路咖啡店、天府新区高楼等成都标志性地点都成为故事的重要背景。
一起打卡热门取景地!
新都桂湖公园
图源:@小红书豌豆儿吃不胖
新都桂湖公园是电影《小小的我》中的一个主要取景地。
刘春和在这里学会了打鼓,刘春和与外婆的亲情互动,还有其他角色的欢唱表演,都在桂湖公园进行。
红墙碧瓦,树木掩映,亭台楼阁,荷花遍野,这些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出现在大银幕上,让人倍感亲切。
这里每个季节都有限定的美景,微风拂过湖面,波光粼粼,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艺术的气息,很适合休闲打卡。
玉林东路一介·巷子里咖啡厅

图源:小红书@叫我小橙子
玉林东路上的咖啡馆是电影中刘春和应聘店员的地方,在这里,刘春和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还学会了做牛轧糖,并被更多的人接纳。
这里既有老茶馆、老面馆等传统店铺,也有文创店、咖啡馆等新潮业态,展现了成都新旧交融的城市魅力。
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

△在电影《小小的我》中,肖家河街道新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剧中的取景地。
肖家河街道整体作为电影取景地,展示了成都的现代面貌与接地气的生活。
这里也是大银幕里的老演员了,从电影《小小的我》,到热播剧《故乡,别来无恙》,再到各种时尚广告大片……我们熟悉的肖家河,成为了镜头中,一个又一个迷人的场景。
金沙遗址博物馆
影片最后,刘春和开始了新的生活,站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金面具前,他似乎悟出了生活的真谛。

见微知著,金沙遗址博物馆展示着众多令人惊叹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古蜀王国的辉煌历史,也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才情。
除了可以了解历史,这里还有可爱感爆棚的“金沙鹿苑”每日开放,大家可以在鹿苑外围观这些可爱的小鹿。
这里的乌木林也是一绝,60多根乌木组成特色景观,有的笔直如剑、有的弯弯曲曲。漫步在金沙乌木林中时,仿佛能感知这片大地曾经的历史沧桑。
除了以上提到的取景地,影片还曾到青白江区城厢学校、锦江区水井坊社区、双流运动公园、都江堰紫坪铺等地拍摄,东门大桥附近↓

地铁东门大桥B口出来,后面的巷子里。图源:小红书@叫我黄橙子
天府三街附近↓

地铁天府三街B口出来直行,第一个大路口。图源:小红书@豌豆儿吃不胖
成都,是一座被影视镜头偏爱的城市。青石板铺就的宽窄巷子、春熙路太古里、红油翻滚的火锅、冰凉爽口的冰粉……这里的街巷、市井,串串、火锅,构成了成都独特的“生活剧场”。
△电影《小小的我》画面
在《小小的我》中,刘春和陪着外婆坐在路边的肥肠粉摊前,外婆那句带着四川方言的“没有什么事是一碗肥肠粉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再加一个冒节子(肥肠)”,把成都人对肥肠粉的偏爱说得直白又暖心。镜头里,热气腾腾的粉碗端上桌,祖孙俩低头嗦粉的模样,满是市井生活的烟火与温柔。
一朵小苔花见证“城市温度”
但成都的烟火与温暖不只是存在于影像中,镜头之外,成都更以包容和善意,托举起许多不平凡的人生。电影中刘春和的原型人物——龚苏和范雄,正是这座城市温暖的现实注脚。
35岁的龚苏出生于成都一个普通家庭,自幼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瘫。因身体原因无法正常入学,父母在他7岁时请来家教,坚持每天授课两小时,持续五年半。2008年,家人为他购置了一台二手电脑,从此打开了龚苏通往外界的一扇窗。双手不灵活,他便想出用筷子打字的方法,逐渐掌握了表达的工具。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创办了微信公众号“龚苏与他的诗”,用诗歌找到了情感的出口。他说:“刘春和只是脑瘫,不是个傻子。”这句台词,同样是另一位原型人物范雄的心声。
1978年出生的范雄,在来到世界第八天就被确诊为脑瘫。在那个对脑瘫认知尚浅的年代,他几乎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却在父母的辅导下自学基础文化。2005年,他抓住成都市残联电脑培训的机会,从零起步,抱字典学拼音,苦练两年,终于熟练操作电脑,并在后续考试中名列前茅。此后,他创办“海缘工作室”与“海缘残障人公益发展中心”,致力于帮助更多残疾人掌握技能、融入社会,也因此被授予四川省助残先进个人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小小的我》上映期间,由成都市委宣传部、市残联等单位参与的公益短视频《一朵种给 8500 万人的苔花》也同步上线,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倡议,即“苔花公约”,其中“苔花”就取自电影里刘春和为孩子们讲解“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情节,意指任何微小的个体,都有绽放的权利。
《苔花公约》的LOGO设计由六个“人”字组成,代表全国人口占比6%的残障群体。该行动号召社会各界关注全国残障人士,给予他们公平的机会与平等的关怀,无论是企事业单位、学校、兴趣机构还是个人,只要使用这枚苔花标识,就意味着他们自愿加入公约,将用实际行动支持无障碍事业的发展,让残障人士拥有更多公平的机会,共同参与社会生活。

“蓉”光之下,梦想绽放。事实上,成都近年来正大力开展助残工作,各类志愿助残队伍已达3000余支。正如影片中提到的《苔花公约》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和组织已自觉加入到助残的志愿行列中来,合力为残障人士打造一个无障碍社会,绽放城市的温度。除龚苏、范雄外,在“公园城市·幸福成都”残健共融、包容友善的城市底色里,还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任晓红、盲人作家陈光炅、残奥冠军董超等一批自强不息的模范人物,他们用汗水浇灌梦想、用奋斗回馈社会、用行动感召他人,展示出如苔花般坚韧生长的生命力量。
一碗肥肠粉,品出市井温情;一朵小苔花,见证城市文明。成都的答案,就写在龚苏的诗行里,在范雄的公益行动中,在那枚六个“人”字托起的公约里。这座城市的温暖,让每一个“小小的我”,都拥有绽放的巨大力量。
资料来源:成都残联、新华社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8035号
